第655章 无限循环的年代文29(2 / 3)

听你的!”张天明也认可了南乔的说法。

至于张家老二,现在年龄还小,就算想去下乡,人家也不要,他还得再等。

张天明也算想开了,反正都是要下乡的,那就在下乡之前让家里俩孩子学点本事,这样不管在哪,都能生活的不错。

院子里的其他孩子,完全就不用担心这件事了。

张天明家的老三和胡雷年龄相仿,其他的更小,等他们长大后,特殊时期也都过去了。

所以南乔才说胡雷运气好,但凡再大个几岁,都免不了要走这么一趟。

张天明去操办长子下乡的事了,张家老大就开始跟着南乔学习木工手艺。

就学最基本的那种,不需要美观,只需要实用就行。

这个时代常用的家具是什么样的,南乔就教他什么,花里胡哨的玩意,不用学。

下乡政策其实早就有了,只是没人响应,也没人当回事。

张天明主动去了街道提起这件事,顿时就变成了先进典型,下乡办那里更是亲自登门,和张家有商有量。

这也算是千金买马骨了,让广大群众都看看,下乡没那么可怕。

张天明就趁机给孩子选了距离京城最近的河北省内,也就是现在还有得选,等到后来,那就纯看命了。

长子的事情算是定了,但老二怎么办?

院子里最聪明的人,那必然是季南乔了,张天明就主动找到了南乔,想让对方帮忙分析一下。

其实也没啥好分析的,南乔就问了一句话:“你觉得你家老二,再过几年,有没有能自己找到工作的本事?”

张天明摇了摇头。

“那你觉得你这几年,能不能攒到足够的钱和人脉关系,给你家老二解决这个问题?”

张天明还是摇头。

“这不就是答案嘛,你家老二想要改变命运,唯一的办法就是有着极强的天赋,又正好是国家所需要的。”

张天明都开始苦笑了,他家孩子但凡要是有那个本事,他至于愁成这样吗?

“这样吧,你让你家老二来一趟,我考考他,看他是否适合走上学术这条路。”

“好!麻烦你了,小季。”

“都是邻居,不算什么的。”

很快,张家老二就来了,很老实的一个孩子,没啥突出的优点,也不算太聪明,就一点,实在。

南乔稍微问了几个问题,就断定了这个孩子闯不出来。

有些人的性格,天生就不具备闯荡性,让这种人老老实实干活,那没问题,只要交代的事,都会认真负责的去完成。

但让这种人自己主动去闯,那就很难了,特别是社会上面的那些事,更难。

三教九流、达官显贵、平民百姓,哪个不得接触?

平日里、节假日之类的,哪个不得迎来送往,维护着人际关系。

张家老二很显然不具备这种特性,他就是一个单纯的老实孩子,说难听点,让他去送礼,他都送不明白。

这样的孩子代表着稳定,不出什么变故的话,人生简直就是一眼望到头的那种。

改革开放也和这样的人没关系,他闯不出来,也压根就不会生出外出闯荡的想法来。

所以对张家老二,南乔给出的建议就是:“提前准备一下吧,借着你家老大的事,和下乡办的人谈谈,预留老二的位置,将来直接让他去找你家老大。”

“成!我都听你的。”张天明对南乔是很信任的。

于是当下乡办上门后,张天明不但落实了老家的事,还将老二的名都给报了上去,算是最支持的一户人家了。

投桃报李,下乡办还真就给张家资助选择地方的权利,将张家老二的名额留了下来,等他年龄一到,就去河北农村找他哥。

街道和下乡办就拿着张家的事当宣传,号召其他人下乡。

他们这么一宣传,倒是坐实了张家兄弟俩下乡地点的事,将来不管换不换领导,这件事都不能再变了,否则就是打自己的脸。

张家老大跟着南乔学木工,老二跟着南乔学厨艺。

这里面也有个时间差的问题,张家老大和老二下乡时间不同,处境也不同。

张家老大需要一个人先去探路,在农村闯出来,他学木工最合适,能最快看到收益。

等张家老二下乡的时候,他哥都闯出来了,他面对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,再加上那个时候情况相对变好,那厨艺就有用了。

乡下的婚丧嫁娶、逢年过节的,哪个不需要厨子?

更别提等到回城政策一下,那么多知青都找不到工作呢,张家老二的性格,大概率也是待业中。

那就不如再等等,政策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,个体户就出现了,大不了自己开个小吃摊就是了。

可以说,南乔直接规划了张家俩孩子的未来,只是明面上没有那么说罢了。

这个时代的人不理解,但李卫国懂啊,他一看就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