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7章 洪武六年(1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547 字 6天前

“铛…铛…铛……”

洪武三年冬月初二,司空、检校同平章事、辅国大将军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、敦煌郡王张议潮薨,年七十七。

刘继隆令三省六部于乾元殿设追封之典,追谥张议潮为凉王,谥忠武,配享太庙,辍朝三日。

其长子张淮铨降等袭凉国公爵,其余诸子赐授银青光禄大夫。

随着朝廷的追封之典结束,张议潮薨逝的消息也不胫而走。

对于除河西外诸道的百姓来说,他们鲜少有人知道张议潮为什么会能得到如此高规格的追封。

不过对于河西的百姓来说,张议潮的逝去,仿佛预示着诸多河西籍贯武将的落幕。

“臣安西大都护、交河郡王张淮深,参见陛下……”

冬月十五,随着张议潮的丧葬结束,张淮深也在翌日寻到了刘继隆。

贞观殿内,刘继隆将手中奏表放下,显然没有休息好,眼底满是血丝。

他看向殿上作揖的张淮深,深吸口气叹道:“要走了吗?”

“如今寒冬,不如等到开春再走……”

他想留下张淮深,但张淮深却摇了摇头:“臣暂离西域尚可,但若是离的太久,恐怕西域不会安定。”

“若是陛下舍不得臣,臣可日后每三年回京述职。”

“罢了……”听到张淮深都这么说,刘继隆也不好留下他,更不希望他来往太过频繁,以免伤了身体。

“去吧,朕答应的事情都会实现,棉花的种子和五十万贯的军饷已经备好,等汝到了凉州,郑处自然会准备好的。”

“太子尚年幼,还需要从军、为吏四载方能摸清那些门门绕绕。”

“不必让他回来,在北庭先熬过这四年再说。”

张淮深闻言,顿时弓腰作揖:“谢陛下隆恩,臣谨退……”

在刘继隆注视下,他缓缓退出了贞观殿。

瞧着他身影消失在殿门,刘继隆闭上眼睛,长叹了口气。

翌日,张淮深在数百精骑护卫下返回安西,刘继隆并未送他,因为他始终觉得二人还有再见之时。

只是在他走后,刘继隆便鲜少再出洛阳城,只是专心在宫城之中处理奏表。

一个多月很快过去,随着洪武四年到来,刘继隆也在正旦新春的大朝会上,宣布了组建内阁之事。

内阁设乾元、贞观、宣政、紫宸、文思、武成七位殿极大学士,职官品秩正五品上,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,以保证办事的机密。

内阁主要为皇帝汇集整理奏疏,按照事情轻重缓急给予意见,并负责内制敕令及诏书。

内阁大学士入选标准必须有军队基层从军经验,以及地方衙门的基层治理经验。

内阁的设置,代表大汉由单轨制变成内阁、三省六部及五军都督府的三轨制,政治上则是以内阁、三省六部的双轨制。

三省依旧维持“中书出令、门下审核、尚书执行的”法定程序,内阁仅作为“皇帝秘书处”嵌入。

日常的政务处理,依旧是尚书省、门下省、中书省、皇帝的传统流程。

诸如军国机密则是由内阁直呈皇帝并票拟给出建议,最后转中书门下省补办程序。

首批内阁大学士以敬翔、张瑛、谢瞳、尚仲甫、郑公权、段巍、郭恕等七人为主。

七人中除谢瞳外,其余六人都是关西或陇右出身的学子,基本都有过在地方为官,亦或者从军的经验。

随着内阁建立,庙堂上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,虽然内阁并未分走三省太多权力,但也确实让人看出了皇帝改制的想法。

洪武四年七月,宰相刘瞻以其年迈为由致仕,刘继隆特赐其宅邸,赏钱三千贯,并命北衙六军护卫刘瞻返回家乡。

刘瞻去相后,刘继隆将河东的崔恕拔擢为相,以同平章事入南衙。

八月初五,国师悟真奏表朝廷,言其已经率部抵达金城,没卢丹增接受册封为吐蕃王,并在其治下五十六城修建五十六座寺庙,以此表示礼佛之心。

刘继隆得知后,旋即令陇右道及剑南道有司扩修驿道,并设立驿站通往多康治下五十六座城池。

因担心有司民夫不足,故此敕令没卢丹增发其治下百姓迁往修葺驿道,令有司每日发粮三升与当地百姓为工钱。

得知有粮食发出,没卢丹增倒也没有那么多顾虑,他还需要刘继隆扶持他统一吐蕃,因此便发差役十万,协助朝廷扩修驿道。

眼见清理天下僧道的前置条件完成,刘继隆于九月初二宣布废除天下僧道手中度牒,并将新的度牒科考制度与传法僧官制度宣告天下。

相比较对付世家豪强,整治天下僧道根本用不了多大力气。

刘继隆将天下僧道科考的日子定在了每年的佛诞节和玄元节,同时下令清理天下寺庙的耕地,将耕地回收有司衙门,依照遗留僧道发出相应口粮。

若三年内未曾获得度牒,则勒令其还俗。

敕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