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6章 魂归河西(3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007 字 7天前

纵使如此,笔墨的价格亦不便宜,更别提少年人读书后,家中便少了个劳力,所以即便朝廷免除学费,各州县官学的入学情况亦有不同。

“至三月十五结束,国子监计天下新入学子四十七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。”

五月入夏,随着五个月时间匆匆结束,国子监统计的天下学子数量也呈到了刘继隆的面前。

这个数量,倒是与刘继隆所预估的相差不大。

明代科举改制后,朱元璋将官学体系从上到下设为国子监、府学、州学、县学以及乡间的社学。

饶是如此,六千万人口的大明,每年正常情况下的学子体量也不过四十几万,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五十八万。

刘继隆虽然做好了迎接百万生员的准备,但实际上只新募了四十七万学子,算上正在读的其他学子,也不过勉强达到六十二万罢了。

这还是免除学费的情况下,若是没有免除学费,恐怕数量会更少。

好在他也没有觉得天下百姓都会咬牙将自家子嗣送去读书,这个数量对于大汉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。

哪怕这其中大部分学子读不满五年,却也能凭借识字和一手基础算术的本事在地方上谋个生计,改善家庭情况。

这般想着,刘继隆目光看向面前的李商隐:“能有如此学子入学,朕已然心满意足。”

“不知如此多学子入学,国子监度支几何?”

面对问题,李商隐解释道:“如今朝廷仅免除学钱与教材钱,所度支无非就是官学维护与教习们的俸禄,每岁度支不过百五十万贯。”

由于学子入学人数太少,不少教习都被调回衙门当差,国子监的度支费用也就因此降下来了。

刘继隆闻言点头,心道在生产力不改变的情况下,每年维持六十几万学子数量,应该就是大汉百姓的极限了。

有能力和决心送孩童入学的百姓,基本都将孩童送入其中,后续负担不了而离去的应该也不少。

他倒是没有照搬明代科举的举人、秀才和童生等制度,尽管想要考中举人和秀才、童生十分困难,但百姓最不怕的就是困难。

明代后期的万历年间人口上亿,结果百姓硬生生弄出了二十几万秀才和上百万童生。

童生还好,并没有占据太多资源,可秀才免税和免除徭役的特权可是让明代后期财政叫苦不迭。

大汉在废除徭役的情况下,要是搞这个制度,那只能将免税特权发下去,届时肯定会发展出挂靠这种偷税漏税的事情。

为了杜绝根本,他也就没有弄出这个制度,而是开辟了科举不中进士可从吏,靠苦功来擢升成为官员的道路。

虽然他也知道这种制度有漏洞和问题,但这个制度无疑是当下最适合大汉的制度。

等到出现问题,那就看后嗣之君敢不敢变法了。

想到此处,刘继隆合上官学的奏表,对李商隐询问道:“如今国库情况如何?”

“回禀陛下……”李商隐顿了顿,继而接着说道:

“今年入岁以来,除个别州县受灾外,并未有较大灾害,汝含嘉仓、太仓、洛口仓等两畿八口大仓尚积存有八百二十余万石。”

“左、右藏库中,积存金银铜钱七百余万贯,珍宝无数。”

“各道有司州县官仓积存五百六十余万石,官库积存二百余万贯;常平仓内积存一千二百四十余万石。”

整个大汉的钱粮情况摆在眼前,两畿及有司积存九百余万贯,二千六百余万石。

如此情况,足以说明如今的大汉朝廷有多富庶。

不过这份富庶是建立在从百姓身上征收而来,如果这些富庶不能以其他方式转移回到百姓身上,那经济便会固化,百姓的日子也只会每况愈下。

因此在李商隐启奏过后,坐在金台上的刘继隆便开口说道:

“今天下太平,国库充盈,然百姓之中贫苦者甚多,不可不察。”

“责令诸道有司,修整诸州县官道,募民均以二十钱每日做工,不得有误。”

想要将富庶均下去,给百姓一份工作来赚钱无疑是最好的手段。

二十钱在洛阳买不了多少东西,可对于偏远之地的百姓来说,二十钱足够一家五口吃两日饱饭。

刘继隆定下的这份工钱,对于两畿及江南富庶之地,不过是正常工价。

但对于偏远州县的百姓来说,这便是令人抢破头的高薪工作。

“陛下,如此定价,恐怕……”

李商隐担心报名做工的百姓太多,但刘继隆却打断道:

“朝廷赋税,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。”

“若非如此,朕何必坚持十税二?”

眼见刘继隆开口,李商隐只能点头答应,但随后还是说道:“以各道有司积蓄,恐怕远远不足。”

“不足便等夏税征收后留存四成,起运六成即可。”

刘继隆吩咐着,李商隐闻言将此事记下,随后眼见刘继隆没有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