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6章 魂归河西(2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007 字 7天前

断开垦土地,当地的情况也会得到改善。

更重要的是,随着汉军开始装备火绳枪和滑膛炮,汉军可以用更少的人来抵抗同等数量的胡虏,极大减轻了后勤管理。

明初需要设置拥兵八万的大宁都司来抵抗北方兀良哈三卫的入寇,但大汉如果有八万装备火绳枪和滑膛炮和棉花衣被的军队,那足够将黑龙江以南的广袤地区都牢牢掌握在手中。

问题在于,大汉是否能迁徙几百万人去辽东,将此时横亘在辽西与辽东之间的辽泽给开发出来罢了。

历史上辽泽随着辽河改道,以及清末大批关内难民逃入而不断消失,不过六十年时间就有上千万人进入辽东并开垦辽泽附近的土地,增加上亿亩耕地。

大汉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口迁徙其中,但迁徙上百万人口还是有可能的。

只是具体怎么迁徙,这就看刘继隆什么时候能拿下辽东,什么时候开始迁徙了。

这般想着,刘继隆便将话题重新拉回到了南边,对敬翔开口询问道:

“自去岁以来,朝廷往黔中、湘西、岭南迁入的百姓,留存几何?”

敬翔见刘继隆询问,时刻都准备着的他也顺势脱口而出道:“剑南、山南及江南等道的逆民足有三十余万。”

“剑南道九万余逆民尽数迁徙黔州、珍州、贵州等处,每月逃亡数百人,然都被州兵缉捕并发配往更南边的矩州诸地。”

“山南等处七万余逆民,尽数迁徙至湘水以西的澧州、朗州、辰州,虽有逃亡,然大部分都被州兵缉捕迁徙往更蛮荒的州县。”

“余下逆民,均发配岭南,逃亡受病者最多,顺利抵达岭南者不过十一万七千余人,已被都司发配岭西等处。”

“眼下黔中道有民五十四万余口,岭南二百二十万余口,湖南诸州有民二百四十万口。”

经过朝廷大搞牵连而迁徙,边塞州县的人口都得到了增长。

岭南在开元年间便有百万人口,此后人口不断滋生,又得几十万降卒亲眷及逆民涌入,眼下人口已经达到二百万。

黔中道在开元年间不过十几万人口,事后又遭到南蛮不断入寇,人口本就不多。

经过高骈强行迁徙人口进入,加上此次逆民涌入,人口已经超过五十万。

如果算上那些不在朝廷图籍上的群蛮,黔中道的人口应该在百万左右。

只要不遭遇战乱,黔中道的汉口压过蛮口是迟早的事情。

湖南之地则不用多说,只需要继续潜心发展几年,很快便有希望脱离江南西道,独立设道。

以当下的情况,洪武四年左右,天下百姓应该可以突破四千万口。

“中原人口滋生不慢,待关中逆民尽数迁徙西域后,每年不少万人迁徙西域。”

“往后二三十年,仍需汝庇护西域百姓。”

刘继隆看向张淮深,直接将西域托付给了他。

张淮深虽然已经知道了刘继隆会扶持西域,但没想到他几次三番都在提,显然是在安抚自己。

“臣代陛下牧守地方,只需要西域安定,臣便举家返回洛阳。”

他适时表态,刘继隆略微颔首,接着继续与他往洛阳四周渡步而去。

在他们闲庭散步时,时间也如白驹过隙,匆匆流逝。

“噼里啪啦……”

当爆竹之声再度作响,洪武二年结束,洪武三年应期而来。

似乎是老天感受到了新朝百姓过于疾苦,北方持续多年的大旱在开春后的几场春雨下终于消停了下来。

从正月到三月,几乎每个月都有七八天乃至更多天的雨水。

若是放在大唐治下,久旱过后持续那么久的大雨,地方州县必然会因为河渠堰堤年久失修而造成水患。

但是在大汉,这些河渠堰堤早就被刘继隆下旨修葺,部分甚至进行掘深、拓宽之举。

汹涌的河水沿着河道不断冲向下游,滋润沿途州县的土地。

若无意外,黄河必然会在这波及北方的大雨下肘击下游两岸,然而经过大汉两年多以来的不断清淤和加固,这条地上悬河只能乖乖顺着河道冲向渤海,冲出一片又一片的浅滩。

在刘继隆不断派御医的诊治下,张议潮终究还是强撑着渡过了寒冬与开春,这令刘继隆与张淮深松了口气。

不过张议潮的身体明显更虚弱了,若无意外,恐怕无法撑过今年寒冬。

刘继隆心知肚明,故此在开春忙碌过后,便时常前往敦煌王府去看张议潮,尽量说些天下太平的事情来让他高兴。

在刘继隆时常走动之余,筹备了一年有余的官学也如期在天下诸县及乡里开办。

无数望子成龙的百姓,咬着牙将自认为有天赋的孩子送往了官学。

家境殷实者,纸笔砚墨皆不缺,且用的都是上好之物。

家境贫苦者,便按照官学要求,带上木板与笔墨,随身备着桶水和一块粗布,书写过后再擦拭,如此反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