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5章 刘张重逢(2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070 字 7天前

入集仙殿内。

殿内已经摆好了数百单桌的菜肴,刘继隆将张淮深的位置安排在了距离金台最近的位置。

他带着张淮深来到此处,便示意敬翔、张瑛等人道:“朕与交河王共坐此处。”

“陛下……”

张瑛与敬翔面露难色,但见刘继隆正在兴头上,也不好说什么不合礼法的话。

作为开国皇帝,所谓礼法无非就是刘继隆一句话的事情罢了,毕竟他前面可没有什么祖宗之法。

他的祖宗,如今还埋在瓜州的坟堆之中。

想到这里,刘继隆不免看向张淮深,主动询问道:“某尝见瓜州刺史所奏表文,言卿已敕修瓜州刘氏宗族冢墓,某当深谢于汝,当浮大白。”

“此为臣分内之事,只是不知陛下是否要将冢墓迁徙他处?”

张淮深主动询问,刘继隆却摇头道:“某家居瓜州近百载,且记事粗略,便是要迁徙也无处可去。”

“若留冢墓于瓜州,可惊醒后嗣之君,勿令河西失陷敌手,以免家庙沦丧。”

对于刘继隆要用自己阿耶、耶耶等人的坟墓来庇护河西,张淮深并未感到诧异。

不过这种话真的说出来,他还是十分敬佩刘继隆的。

在二人交谈之时,群臣也纷纷赶来,在鸿胪寺卿的安排下入班。

刘继隆瞧着他们还要入班,便拂袖道:“今日虽为国宴,然君臣百姓一家,无需如此拘泥礼数。”

“朕与交河王同桌,汝等若有亲友在场,亦可同桌!”

“臣谨遵圣谕……”

在刘继隆的吩咐下,鸿胪寺卿与太常寺卿也不再按照礼法要求群臣,而是令人维持好秩序,避免国宴乱成一团。

眼见众人到来,刘继隆便主动为张淮深斟酒,随后笑道:“新朝开国二载,然北方灾情尚在,故下禁酒令。”

“若非汝前来,朝廷恐怕也难得解禁一次。”

禁酒令是刘继隆下的,毕竟酿酒消耗的粮食太多,而朝廷此前需要将粮食尽数运往北方,帮助北方抵抗大旱。

如今大旱虽然仍旧持续,可随着北方百姓在朝廷帮助下不断掘井和修建堰堤,如今北方的大旱能够影响到的,也只有河南道了。

这种情况下,为庆贺张淮深返京述职而解禁一次,倒也无伤大雅。

“大旱之事,臣一路走来,倒也见到了不少事情。”

“沿途各州县衙门亦或开仓平抑粮价,亦或者调拨钱粮,雇佣百姓为百姓掘井。”

“关中之地,各类堰堤河渠大多竣工,藏于秦岭、陇山之百姓纷纷重返关中,昔年抛荒之地尽皆开垦。”

“若非大旱当前,实乃盛世景象……”

张淮深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,忍不住感叹朝廷能在大旱之下,将百姓庇护的如此太平。

在他看来,百姓能吃饱饭不被饿死,又有衣鞋穿戴,便已经是盛世景象了。

不过在刘继隆的标准下,如今还远远称不上盛世。

“若说如今为盛世则太早,若能治天下十载而为治世,某便心满意足了。”

刘继隆举杯饮下杯中米酒,随后拉着张淮深坐下,一边吃一边聊。

这种无视礼法的景象,自然是被起居注郎记载了下来,但刘继隆并不在意。

做人总要豁达些,如果为了留个好名声就事事顺着百官的心意,那他这个皇帝也不过是百官的傀儡罢了。

酒过三巡,刘继隆与张淮深聊得越来越深入,时不时还发出爽朗的笑声与拍案叫绝的声音。

鸿胪寺与太常寺的官员见状,随即令宫廷乐师与宫女纷纷入殿。

随着鼓乐作响,身着锦靴、胡帽及红紫窄袖罗衫的女舞者开始成群走入集仙殿内,那种青春洋溢的气息,令在场群臣纷纷停下手中举动,目光直勾勾看着这群容貌俏丽的宫廷舞女。

“舞拓枝吗?”

张淮深看向那群宫女,忍不住抚须笑了起来,刘继隆也顺着他目光看去,果然见到数十名十五六岁的宫女在鼓声下舞拓枝舞。

拓枝舞是唐代健舞类乐舞,源于西域石国,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,后发展出软舞类的屈柘枝。

这种舞蹈本来是独舞,但随着时间推移,渐渐衍生出双人舞、多人舞和藏于莲花中出场的儿童舞,流行于大唐诸道。

大唐的宫廷舞乐种类繁多,刘继隆虽然也喜欢看宫女舞蹈,享受青春洋溢的味道,但如今还不是享乐的时候。

他将敬翔召来,在其耳边耳语几声,随后便见敬翔面露诧异,点头后离开此处,找到了太常寺卿。

二人耳语片刻,太常寺卿不断颔首,随即找来了雅乐部的官员,吩咐几句后便见那官员离开。

由于群臣都在注视着宫女舞拓枝,故此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场景,只有刘继隆和张淮深目光停留在上面。

“陛下这是准备改换舞乐?”

张淮深很快猜到了刘继隆的想法,刘继隆则笑着点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