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0章 唐汉交际(4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831 字 7天前

的金吾卫了。

时间不断推移,往后半个月的时间里,刘继隆与朝廷都在关注着新制度的推广与进行。

在以陇右官员为主的朝廷中,五军都督府与三司、都察院等制度开始不断推行。

南下的官员则是在接任后,立马开始对百姓介绍朝廷新的政令。

在了解了摊丁入亩和均田的两项政策后,百姓们对于登籍造册这种过往避之不及的事情则是态度不一。

少数的百姓开始登籍造册,并成功获取了衙门均给他们的田地。

其它百姓见状,也纷纷开始登籍造册,但由于江南地少人稠,百姓能均到的土地明显不如预计的多。

更多的土地,基本还是掌握在那些未受动摇的世家豪强中,不将其解决,江南的局面便无法改变。

刘继隆对此心知肚明,却没有着急,而是等到了十月中旬。

“呼呼……”

十月中旬,大旱下的洛阳也终于是下了场甘霖,虽然只是场小雨,却也让干旱许久的洛阳百姓喜出望外。

贞观殿内,李佾看着殿外的细雨,有些百无聊赖的将手中诏书取出。

诏书被杨公庆取走并递交给了刘瞻等数十名重臣,而李佾自己也叹气道:“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吧。”

群臣见他如此,心中除了失望,便再无任何情绪。

“退下吧。”李佾摆摆手,刘瞻等人见状纷纷躬身回礼:“臣等谨退……”

在李佾的注视下,刘瞻等人将诏书带走,随后等小雨渐渐停息后,这才赶赴了汉王府。

来到汉王府时,汉王府外已经聚集了上百名官员,他们基本都是陇右和关西籍贯,为的便是说服刘继隆接诏。

刘瞻他们刚下马车,本以为还是需要走入汉王府内劝说刘继隆的时候,却不想刘继隆竟然主动走出了汉王府,来到了乌头门下站着。

十二支长戟插在乌头门外,“汉”、“刘”旌旗不断在长戟上飘扬。

“参见殿下,臣等乞请殿下接诏书……”

当刘继隆出现,府外的上百名官员纷纷躬身作揖,而刘瞻等人也被打乱了节奏。

站在人群中的豆卢瑑、裴澈、张直方等人纷纷隐忍的看向刘继隆,只因他们已经从刘继隆的出现,看出了他的态度。

刘瞻与萧沟深吸口气,对视过后率先走向刘继隆。

官员们纷纷让开,站在最前方的则是大病初愈不久的高进达,以及暂代同平章事的李商隐,还有马成、尚铎罗、李骥、韩正可、张淮澄、张延晖、李衮师、陆龟蒙、张瑛等等位高权重之人。

在这其中,李骥表情尤为复杂,四十岁的他看向刘瞻等人,又忍不住看向站在乌头门下,台阶之上的刘继隆。

对于这么多年的禁足,李骥心底若是没有埋怨是不可能的。

只是随着前线捷报一份份往后方送来,李骥也渐渐麻木起来,心中更是惧怕刘继隆将自己禁足一辈子。

如今他得以解禁,还能亲自目睹这场景,心中已经没了遗憾,但他也明白自己与自家殿下的感情恢复不到曾经了。

想到此处,他不由得低下了头。

在他身旁,站着此刻担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马成、尚铎罗等人。

他们虽然穿戴紫袍,但谁都知道他们并不管事,早已淡出庙堂。

相比较他们,群臣更重视李商隐及韩正可、李衮师、陆龟蒙、张瑛、张淮澄、张延晖等青壮派。

“门下”

“咨尔太尉、汉王:朕每观上古之书,以尧舜为始者,盖以禅让之典垂于无穷,故封泰山,禅梁父,略可道者七十二君,则知天下至公,非一姓独有……”

“今遣持节、银青光禄大夫、同平章事刘瞻等,奉皇帝宝绶,敬逊于位。”

“於戏!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,天禄永终;王其祗显大礼,享兹万国,以肃膺天命。”

“朕退居别宫,克终天年,永奉烝尝,以申诚敬。”

“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……”

乌头门前,随着刘瞻将诏书内容诵读完毕,门外群臣纷纷仰视望向刘继隆,有的人希望他快些接诏,有的人则是希望他拒绝接诏。

面对众人注视,刘继隆却长叹一声,面朝群臣道:“诸公既以苍生为念,强孤承此大统,事出无奈,不得不受;然当告于天地二事。”

“其一,唐室宗庙,永享烝尝;其二奉陛下为唐王,子孙皆封郡王,世袭罔替。”

眼见刘继隆竟然说出要封李佾为唐王,且将其子嗣尽数封为郡王,世袭罔替时,李商隐等人不等豆卢瑑等人发作,率先躬身行礼。

李商隐更是走出,朝着刘继隆谏言道:

“圣人有言: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。”

“今上为苍生故,禅大位于殿下,殿下虽欲报德,然不可隳坏祖制;且册封唐王,恐启奸佞非分之念。”

“臣谨奏:宜封今上为陇西郡王,许用天子卤簿,食实封万户,世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