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0章 唐汉交际(2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831 字 7天前

募的。

其中有不少将领意志不坚定也正常,不过军队既然能被渗透,那也说明刘继隆的计划该提前了。

临州大学的那些学子,差不多也能铺下去对军队思想进行改造了。

“都督府置军政司,设军政使二人,副使八人隶焉。”

“都督使司置军政御史,每团设监察一人,掌将士训谕思想之事。”

“军政司之选,悉取临州大学卒业者,且历军旅三载以上,遴选务在精严。”

“若员额不充,宁阙毋滥,勿以充数为务。”

赵英见刘继隆又新设衙门,且明显是对着将士们去的,在陇右就学过的他,自然知道政治思想课代表什么,所以他立马便严肃起了起来。

“臣遵命……”

见他应下,刘继隆微微颔首,而这时堂外响起了呼唤的声音。

“殿下,臣起居郎敬翔求见……”

“进!”

刘继隆侧目向堂外看去,只见敬翔带着两名王府书吏抱着文册走入堂内。

“殿下,秋税的文册和各地初步的图籍都送来了。”

他边说边带人将文册放在了刘继隆的案上,同时抽出几本各项汇总递给刘继隆,在刘继隆打开同时解释道:

“是岁天下七百八十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二户,三千九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六十口,图籍所载耕地二百七十七万六千五百二十四顷。”

“入秋田税二千余五十七万六千四百余石,盐铁茶矿及商税等杂项折色二百二十六万贯左右,锦缎绢帛二百九十六万匹。”

夏税多钱而少粮,秋税多粮而少钱,这算是两税的常态了。

敬翔在解释了秋税的情况后,便合计夏税一并说道:“是岁朝廷收田税约二千六百万石,各类杂项折色六百二十万贯,锦缎绢帛约六百三十万匹。”

“若以赋税来看,朝廷已经超过了开元鼎盛时,然开元时地方管理盘剥百姓,所征十分而只输朝廷三分。”

“如今赋税虽高,可地方官吏清廉简办,所征税十分而输朝廷十分。”

以赋税来看,如今的朝廷比开元年间的朝廷还要有钱,而人口却不如开元年间。

这看似加重了百姓负担,可由于官吏相较来说廉洁,故此百姓负担并未增加,反而大大降低。

这还是刘继隆免除了北方受灾州县和岭南道赋税的结果,如果没有免除的话,这赋税还能多添一两成。

只是相比较赋税,刘继隆更在意天下田亩数量。

唐代一顷为百亩,而二百七十七万顷及二亿七千七百余万亩。

这些土地,每年能产出的粮食在七斗到两石不等,如果都按照十税二来收取,倒是对贫苦之地的百姓十分苛刻。

人力再强,一人也不过粗耕二十余,精耕七八亩罢了。

地方情况不一样,赋税也应该由此调整,不然很容易步明代的后尘。

想到这里,刘继隆主动开口说道:“吾自出兵征战天下开始,便知晓各地情况不一,产出不同,故而耕农之间出力相同,产出亦有差距。”

“此前天下动荡,想要精细收取赋税,显然不太可能,故此才定下十税二的税率。”

“如今天下稍安,吾准备将各道赋税做出调整。”

“如关内、陇右、黔中、岭西、西川西北及南部等处多山少地,可将田税降至十税一。”

“其余诸道,暂不变动,依旧以十税二缴纳田赋。”

在他示意下,朝廷便减少了近二百万石的田赋,而这些地方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三百万,可以说每个人都减少了近七斗粮的负担。

刘继隆的规划并没错,但实际上如陇西、河西走廊等地并不算疾苦,不至于降税。

他这般举动,也算是在回报河陇百姓,更何况他也清楚西北降雨线会逐步朝东南收缩,西北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差。

将西北税额提前降低并定好,这对日后的朝廷来说是十分值得的。

更何况这次降税只是开始,刘继隆准备在天下太平后,以关西的那些官店为主,逐步向关东和江南扩散,将一些重要行业把握在朝廷手中。

相比较征收直接税,间接税无疑更加困难,但效果也十分明显。

只要不搞垄断,而是释放部分市场给民间商贾,始终保持朝廷占据一定份额,间接税的收取还是可行的。

只是时代背景下,直接税始终是大头,间接税始终是小头,所以直接税也不可能降得太低。

刘继隆废除了杂税和徭役,又改人丁为摊丁入亩,这已经大大降低了百姓负担。

不过百姓负担是降低了,可朝廷的赋税也降低了,所以正税是注定少不了的。

如今的局面,只有十税二的正税能将朝廷维持下去。

等二三十年后,随着人口和复耕的土地增加,那个时候再将正税稍稍降低为十税一乃至十五税一也不迟。

“今年度支过后,朝廷是能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