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8章 日薄西山(万字大章)(5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596 字 9天前

产却高低不平。

“下田亩产不过百斤,中田百二十斤,上田不过百四十余斤。”

眼见高进达他们干完活走来,刘继隆示意他们翻看文册,同时解释了起来。

在没有化肥,甚至连水利都刚刚满足耕种条件的局面下,耕地的产量令人咋舌。

“今年必须尽快把各处河渠修好,来年便可以播种产量更高的水稻了。”

比起亩产不过一石的小麦和粟米,亩产二石的水稻,无疑更为诱人。

若非河渠荒废,关中百姓也不会舍水稻而种粟麦。

汉唐包括宋代的关中、陇右及河西部分地区都能种植水稻,但到了元明就比较困难了。

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全球降温带来的影响,还有西北水资源变少的原因。

如今关中可以种水稻,刘继隆自然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。

“臣等领令……”

高进达翻看粮册过后,连忙作揖应下此事,而刘继隆也再三叮嘱,这才放心坐到了官道旁的凉棚下。

张延晖分到了五分地,加上他干活很快,所以速度并不慢。

刘继隆才坐下,他便前往河边洗漱了一番,接着走到了凉棚下。

“殿下,这是张都督送来的奏表和文册,多半是嶲州和会川的图籍!”

张延晖眼神不错,在众多奏表中找到了张武的那份,看标签,明显是刚刚才送到的。

刘继隆接过将其打开,一目十行的看完了张武的奏表。

其中内容不多,主要是讲解了收复嶲州失地,拿下会川城后,祐世隆组织五万兵马试图夺回会川城,但再次被张武击退。

嶲州与会川城的人口土地图籍已经登籍造册,丈量厘清了,故此送抵长安,供刘继隆过目。

看完奏表,刘继隆将图籍打开,很快便得知了嶲州和会川城的情况。

“嶲州此前好歹也是人口大州,加之此地拥有平原,本该富庶才对。”

“只可惜人口尽皆被南蛮掳掠到了阳苴咩城(大理)和拓东城(昆明),如今竟然只剩三万余口诸蛮。”

刘继隆唏嘘说着,毕竟嶲州拥有安宁河平原,开元年间更是拥有近二十万人口。

时过境迁,如今百年过去,人口只剩三万多,根本支撑不起安宁河平原的上百万亩耕地。

想到这里,刘继隆对张延晖吩咐道:“兴元府安置的百姓也差不多了,后续若是还有流民进入,便将他们往西川安排,同时将雅州等地的百姓往嶲州安排。”

“凡是愿意举家迁往嶲州的百姓,每户发田五十亩,另发耕牛两头。”

“是!”张延晖应下,心里不由感叹刘继隆的大手笔。

与此同时,刘继隆眼见张延晖将此事操办,当即埋头继续处理起了政务。

两个时辰后,随着官吏们终于劳作好,刘继隆这才在他们集结入班后走出凉棚。

面对前后延绵数百步,多达三千多人的官吏群体,刘继隆没有说太多废话,直接看向高进达。

“敕令,今日劳作者,尽取劳作粮食回府,另外从每人袋中取米一粒,用于祭祀天地。”

“臣领敕令……”

高进达倒是没想到刘继隆竟然会下达这种敕令,更没想到他应下后,刘继隆仍旧不放心对他道:

“作物要依照市价买走,绝不可让百姓吃亏。”

“臣领令。”高进达连忙应下,他清楚刘继隆对百姓有多看重,自然不敢怠慢。

二人的举动被前排的官员们看在眼中,不多时随着敕令下达,他们这才知道了刘继隆的意思。

粒粒皆辛苦只是一句话,但若是身体力行的收割了作物,并亲自品尝了经过自己劳动收获的作物,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。

尽管这种做法,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百姓的不容易,但只要有少数人能感受到,那刘继隆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
反正都是祭天,身体力行的秋收祭天,远比摆个三牲五畜更有诚意。

做完这一切,刘继隆便遣散官吏,带着他们浩浩荡荡的返回了长安城。

经过两年的时间,如今的长安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

城内的屋舍被推倒重建,虽说无法做到像狄道那样的家家居住砖瓦房,但起码已经进步为了泥瓦房。

街道上铺设了砖块,比起曾经的夯土路,要更为整洁、坚固。

大灾之下,为了让灾民有条活路,以工代赈便是最直接的手段。

看似浪费的砖瓦,实际上都代表了一条条产业链,代表了灾民的家家户户。

按照刘继隆定下的以工代赈标准,加上关中和关内的粮价,基本上一个壮劳力的工钱,就足够五口之家维持生存。

如今灾情虽然过去,但渭北的矿区和矿场,还有许许多多的砖瓦窑都保存了下来。

不过代价就是府库被不断掏空,收入增加的同时,开支也不断增加。

“今岁秋收,所入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