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8章 日薄西山(万字大章)(6 / 7)

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596 字 9天前

粮应该不少于千万,希望能达到一千二百万吧。”

望着长安城内,那些笑容洋溢的百姓,刘继隆略带希望的说了起来。

与他同乘的高进达闻言颔首,接着说起了关东的事情。

“殿下,河淮如今已经陷入僵持,不过就局面来看,朝廷依旧占据上风。”

“若是朝廷赢了,您所说的机会,还能出现吗?”

高进达不是怀疑刘继隆的判断,他只是担心变数太多。

对此,刘继隆却不假思索道:“机会不会变,洛阳那边的消息不会出错。”

见刘继隆如此笃定,高进达缓了一口气,而刘继隆也接着话题说道:

“机会若是来了,钱粮务必要跟上。”

“为了修葺关中河渠堰堤,赈济受灾百姓,府库中的钱粮已经花了七七八八。”

“今年秋收后,你趁农闲征募十万民夫,调十万辆挽马车,起运七十万石粮食前往南阳县。”

“南阳的粮仓,吾已令挈彪(李阳春)扩修数月,足够存入五十万石粮食。”

“你从长安起运七十万石粮食往南阳去,沿途损耗必然不少,来回至少需要一个半月,能运抵四十万石就足够。”

“四十万石,也足够十万大军出关作战数月了。”

刘继隆不放心的安排着,高进达却开口道:“殿下不用担心,臣此前便将商州官仓扩修,并存入了二十万石夏粮。”

“且商州安置流民不少,倒是可以借助以工代赈的机会,让百姓帮我军运粮前往邓州。”

“南阳的粮仓必定能填满,此外邓州其他几个县的粮仓,应该也能填满。”

“眼下臣所担心的,主要还是逃卒的事情……”

高进达主动提起逃卒的事情,并且不等刘继隆开口,便主动说道:

“河陇出身的兵卒,大多都忍受过疾苦,鲜少有逃卒。”

“不过剑南道、山南西道和京畿道招募的兵卒,许多都无法接受调任,更不要说出关征战了。”

“眼下仅仅只是调任,每个月都有二百多名逃卒,若是真的东征,恐怕逃卒还会更多。”

“臣建议,东征兵马,应该还是挑选河陇弟兄最好。”

高进达没有什么私心,实在是诸道兵卒的逃军风气太盛,刹都刹不住。

相比较他的担心,刘继隆反倒不觉得有什么,甚至主动为高进达宽解道:

“自古以来,逃卒之事屡禁不绝,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。”

“我军二十六万,每月逃卒不过二百余名,这并不算多,毕竟诸道兵卒心性不够坚韧,若非我军开办扫盲,这个逃卒数量或许还要翻五六倍。”

“眼下逃卒只不过每月二百余,吾已经十分满意了。”

刘继隆这话还真不是假话,毕竟他前世看过不少逃军的档案,清楚知道逃军这种事情是无法杜绝的。

别说他麾下这支简单扫盲的军队,便是现代军队在战场上的逃军数量都不少。

二战结束后,许多军队甚至会出现一年逃亡两三万人的情况。

毕竟争斗跟战争完全是两回事,除非像河陇老卒那种,有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压迫和不断争斗的经历,不然逃亡是很正常的。

“唉……”

高进达显然还是乐观不起来,刘继隆见状轻笑,随后对高进达说道:

“这些事情,你不必太过烦扰,倒不如好好竖起耳朵,听着吾接下来的安排。”

高进达闻言打起精神,专心道:“请您示下……”

见他如此精神,刘继隆主动说道:“吐蕃虽说内乱,且吾亦觉得没卢丹增无法再恢复吐蕃强盛,但必要的手段还是要施展的。”

“殿下想怎么做?”高进达沉着询问,刘继隆则是趁机看向车外。

高进达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只见远处佛塔高耸,铜铃摇晃……

“想要剪除吐蕃人的血性,用佛法来影响他们是最好的。”

刘继隆缓缓开口,接着不等高进达话音落下,刘继隆便继续说道:

“吾想请敦煌的悟真大德来到长安,与他详细讨论如何在吐蕃弘扬佛法。”

悟真,这是刘继隆前世今生中,为数不多佩服的大德高僧。

选择他的原因,不仅仅是因为他品德高尚,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敦煌僧人在整个吐蕃和西域都颇具影响力。

如果能扶持没卢丹增统一吐蕃,同时派遣悟真和敦煌及关西五道的僧人一同前往吐蕃传播佛法,那无疑能彻底从文化和宗教上将吐蕃弱化。

如今关西五道有大小佛寺数百座,僧人两万余人。

刘继隆没有动他们,不是他对僧人多么尊敬,而是他需要这些人去西域和吐蕃发光发热。

大食的宗教,已经在河中地区扎根百年,葱岭以西的许多佛国和中立国,眼下都受到了影响。

刘继隆可不准备让大食的宗教继续东扩,形成千百年后的那番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