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8章 世事虽变,主公犹是主公,翊亦犹是(2 / 6)

葛亮给的理由是,关羽性子傲,可能会不服。

但这明显只是诸葛亮的托词。

就算关羽不了解黄忠,但只要刘备稍加解释,又岂能成为阻难黄忠晋升的理由呢?

其实诸葛亮的考虑,跟李翊是一样的。

东汉阶层的士人鄙视链太严重了,

像这种你没有雄厚背景的武将,那你就只能纯靠战功、资历慢慢往上熬。

黄忠斩夏侯,确实功勋卓著。

但你一下子就想蹦上去,

跟关张这种元老派,马超这种雄厚背景、带资进组的公子爷平起平坐。

那确实很容易引起手下人的不服。

可刘备还是这样做了。

你说刘备只是单纯的意气用事,因为喜欢黄忠吗?

那未免太小看一个创业多年的政治人物了。

历史上的刘备,手上主要依靠的是元从派与荆州派。

对于缺乏人才的刘备集团来说,刘备必须拓宽选材渠道,广纳天下贤才。

黄忠一个半身埋黄土的老将,被连升四级,从杂牌将军一跃晋升为四方将军。

就是刘备对外释放的一个信号,他想要打破名门垄断人才的局面。

告诉你,不管你是什么出身。

即便是出于底层,只要立了功,我照样重用你。

让黄忠火箭般飞升,是刘备抓住他立功的机会,千金买马骨的行为艺术。

如今给黄忠晋升,也是同理。

虽然如今的刘备手下人才渠道很多,可除了关、张、赵、李、简等元从派以外。

大部分人才都是出身于名门望族,或者带资进组,手上握有兵权的。

刘备已经当上齐王了,他想要改变这个局面。

而黄忠一个没有背景,孤身前来的老卒。

恰好在河北立了功,这给了刘备一个提拔他的机会。

要知道,

如今的刘备比之历史上的他,人才更多,地域更广。

其手底下的派系斗争,自然要比历史上更加激烈。

历史上的蜀汉就那么大点地盘,都要分益州派、东州派、荆州派、元从派。

何况如今,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刘备?

立身徐州至今,

刘备手底下的派系少说有十余个。

其中最有影响力的,

便是以李翊、关羽、张飞、简雍为首的元从派。

这是刘备最为倚重的派系。

因为这些元从是绝对拥护刘备统治的人。

所以刘备在分地盘的时候,必须让这几个元从总领一方。

如李翊管河北、关羽管青州、张飞管徐州。

而这几个元从领袖,他们内部又要细分出许多派系来。

比如这徐州,

既有曹豹为首的丹阳派,又有陈珪为首的徐州派,还有掌握国家巨财的麋氏家族。

除这些派系外,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:

如臧霸、昌豨为首的泰山派,陈登为首的淮南派,陈群为首的豫州派。

由于青、徐、冀三州是刘备最为核心的领土,是他的收入、征兵的主要来源。

所以刘备对于这三州的控制力最强。

牢牢掌控核心三州,其他地方自治权再大也会被打压下去。

其中,自治权最高的还是幽州与辽东。

因为这里的地盘幅员辽阔,气候寒冷。

兼之李翊力推变法,让幽州采取高度自治,实现自给自足。

所以幽州掌握实权的人太多了,

什么张绣、田豫、田畴、牵招、鲜于辅、张南、焦触等等。

毕竟既然不能牢牢控制幽州,那干脆就分权好了。

权力一被分出去,就生不起大的乱子来。

有任何事,都会直接向中央禀报。

这些派系的划分,跟忠不忠心没有关系。

它是一个政治团体组成的必然。

政治团体就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般。

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,组在一起,获取更多的利益。

而刘备就是这个共同体的盟主,他既要维护手底下“加盟”人的利益,又要去拓展新的利益。

李翊既是刘备的元从派成员,又是河北派的领袖。

因为东汉是二元君主制,属下是可以向地方官称臣的。

这就导致汉末的派系划分尤为明显。

跟李翊留在河北创业的,如张辽、徐晃、张郃、高览,徐庶、甄尧等人。

除非他们待在徐州,刘备的眼皮子底下。

否则就是得指望李翊吃饭。

此次河北的平定战役,

张郃、徐晃、高览等人都认为,既然战事发生在河北,就该由他们河北人来打。

至少得让河北人来打主力。

结果此前派遣先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