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8章 世事虽变,主公犹是主公,翊亦犹是(1 / 6)

却说刘备亲临河北,在手下一众骨干能臣的共同努力下。

斩杀魏军东区总司令夏侯渊,取得了清河大捷。

此次大捷,歼灭了曹操在东区的有生力量。

魏国在河北已经失去了主动出击的优势。

齐国上下,都坚信河北取胜只是时间问题。

为此,刘备先一步进行了封赏,表彰有功之臣。

李翊提前拟好了表彰,交给刘备。

其中马超、黄忠是此次清河大捷的首功之臣。

而马超又是李翊保举的人,故李翊在封赏表中,请奏马超为左将军。

东汉的四方将军就是平级,没有先后之分。

此前张飞为右将军,关羽为前将军,马超若晋升为左将军。

便与两兄弟平起平坐了。

对于这个封赏,刘备其实并没有什么意见。

还是受游戏影响,总觉得封赏官员只看重能力。

其实你细读史书,就会发现很多能力极强的历史名人,总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给压了一头。

这些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,结果官位却比很多人高。

说到底,一套政治班底的组成。

其核心因素始终是政治考量,而非能力因素。

马超在凉州很有名望,历史上的他成功策反了氐族兵七万人以响应刘备。

即便是这个位面的马超,他手中依然有一支凉州兵团。

所以刘备即便不考虑个人情感,也是要给马超高位的。

就像此前封焦触为幽州牧一样。

可能很多人连焦触的名字听都没听过,觉得他何德何能可以封一个州牧级别的大官?

无他,焦触、张南是袁氏旧臣,是手握兵权的实权派。

凡是手上有兵权的,官位就不可能低。

而他们在幽州造反,响应李翊的北伐军,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。

帮助李翊快速平定了幽州,解决了袁熙残余势力。

虽然这些军阀有很高的自治权,但对刘备而言,只要他们不明着反。

待在原来的地盘上,好生配合政府工作,那给什么官位都可以。

毕竟兵权、自治权可以慢慢削。

如刘备在李翊建议下,

先后拜田豫为布政使、张绣为北戍校尉,田畴渔阳盐署署长。

行政权、军权、财政大权,慢慢地被中央收回。

焦触、张南等地方大族,在被削权之后,自然会慢慢变得老实。

如果你操之过急,把他们逼反,对两边来说就是双输。

所以说权术这种东西,是最令人着迷,最考验智慧的。

别的不说,

仅是为了马超手下那支凉州军团,刘备就不介意让他与关张二将平起平坐。

所以李翊的这个安排,刘备认为是合理的。

站在李翊的视角来讲,仅是出于私心,李翊也需要给马超高位。

毕竟当初是他亲自出面牵线,让马超留在并州发展。

人家抛家舍业,甚至连父亲都不要了。

这时候你不给颗大甜枣给人家,那李翊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。

以后还怎么服众,带领手下人?

“孟起乃世之名将,封为左将军,寡人并无意见。”

刘备展开竹帛,又看一眼。

“只是汉升随寡人征河北,斩夏侯,清水破魏兵。”

“功勋卓著,劳苦功高。”

“若不加厚赏,孤又何以服众?”

言及此,刘备合上竹帛,饶有兴致地对李翊说道:

“这四方将军之位,不是还有空缺么?”

“……我意,就命汉升为后将军。”

“与关、张、马三将平起平坐,不知丞相看是如何?”

这……

李翊略有迟疑,“向者,大王已命汉升为征西将军。”

“如今未过数旬,又晋升为后将军。”

“只恐晋升过快,众将不服。”

“况汉升之名望,向来不能与关、张二将并列。”

“大王是否还需斟酌一番?”

黄忠不单单是老卒,更重要的是他是孤身来投刘备的。

一般来说,自己手上有部曲来投的,起点都会更高一点。

比如说马超。

黄忠这种没私人武装部曲的,只能纯靠战功来熬。

其实你仔细一琢磨,就会发现。

不只是士人阶层,即便是武将阶层,也有一条鄙视链。

那种出身名门,屡世公侯的武将,大多都瞧不上底层出身,纯靠资历战功混上去的武将。

李翊反对,是因为他单纯觉得黄忠虽然有功,但不能直接与关张马并列。

不止李翊,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反对让黄忠跟关张马并列的。

虽然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