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8章 世事虽变,主公犹是主公,翊亦犹是(3 / 6)

将时,刘备让一个没有背景的黄忠当先锋。

让张郃、徐晃给他打辅助。

最后虽然取得了清河大捷,阵斩夏侯渊的丰功伟绩。

可这伟绩的头号功臣,后世人们谈及之时,都永远只能是想到黄忠了。

四方将军之位如今已分出去三个了。

关羽、张飞两个元从各拿一个。

手握凉州精锐兵团,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雍凉派领袖的马超分走了第三个。

仅是为了未来抚定雍凉考虑,马超分走一个四方将军之位也在情理之中。

可这最后一个四方将军之位,却要拿给一个毫无背景的老卒。

这让河北将领如何心服?

毕竟青州有一个,徐州有一个。

冀州作为天下大州,河北人认为他们理应也有一个。

更别提冀州是齐国的经济、文化、政治中心之一了。

堂堂九州之首,一个四方将军都没有。

李翊也怕手底下那帮兄弟埋怨自己,不给河北老兄弟争取利益。

可是没办法,他虽然是河北派领袖。

但更是齐国丞相,很多时候得为大局考虑。

李翊初次尝试,言说黄忠已经是征西将军了,没必要晋升为四方将军。

这已经是他在为河北老兄弟们争取了。

“河北子弟从龙日久,未得显位。”

“今以荆楚老卒居之,岂不寒北人之心乎?”

李翊最后一次争取,盼刘备把四方将军之位留一个给河北人。

但刘备的态度却很坚决,言道:

“汉升阵斩夏侯渊,为寡人定河北之基。”

“若功高不赏,将来何以服众?”

“丞相不必再劝,孤意已决。”

“河北将领那边,就请丞相亲自前去安抚。”

言毕,目视李翊。

李翊迎上刘备的目光,默然良久,旋即顿首道:

“……大王……圣明。”

李翊默然地退出了营帐。

他并未继续向刘备争取。

他知道刘备的脾气,一旦决定好的事,谁都劝不回来。

并且李翊也不打算继续劝说,

因为他与老刘共事十年有余,岂会不知老刘心中所想?

李翊看得出来,老刘就是想砍河北人一刀。

毕竟河北不是老刘的政治核心,徐州才是。

但偏偏河北又太富了,能征善战的将领又多,手上都有独立的部曲。

老刘倒不是冲着李翊去的,但却是冲着李翊手下那帮人去的。

作为一个主公,你不玩制衡是不行的。

刘备已经把国家的二号权力交给了李翊,如果不压制一下李翊手下那帮人。

就怕李翊也会被手下人给裹挟。

就拿这四方将军之位来说,

李翊两次尝试为河北人争取,这更加坚定了刘备要压制河北人的决心。

因为他发现李翊多少有些被河北人所裹挟了。

这事儿刘备能够理解,他从不怀疑李翊的忠心。

但正因为李翊位高权重,他身上牵扯到利益的人才多。

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

如果李翊哪天不在了,他手底下那帮人谁来压制?

到时候河北人个个位高权重,尾大不掉。

这无疑会成为刘备极为头疼的问题。

……

是夜,李独立于寒风之中,望月长叹:

“玄德公已非复旧日徐州游侠剑客矣。”

“昔年并马江湖,慷慨任气。”

“今则运筹帷幄,恩威自专。”

“岂时势造英雄耶?亦英雄变时势耶?”

李翊把酒临风,心中百感交集。

“吾当喜其成帝王之器乎?亦悲其失故人之真乎?”

刘备的政治手腕,已非旧日可比。

这是李翊希望看到的。

因为如果一个君主太过感情用事,是注定不能更上一层楼的。

这些年,

李翊一直努力尝试,让老刘摆脱身上的游侠气,成为一个绝对的政治人物。

如今,李翊得偿所愿。

在老刘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帝王之器。

可当真正看到这一天时,李翊心中却又五味杂陈,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来。

正当李翊百感交集之时,忽觉肩头一暖。

一件狐裘大衣,被披在了自己的肩上。

李翊回眸看他一眼,乃行军参谋荀攸也。

荀攸亦为相府人员,虽在河北用事,但并不与河北人利益绑定。

他更像是相府幕僚,是与丞相一体的利益人员。

“……夜寒露重,丞相千万保重身体。”

荀攸为李翊披上衣服,温声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