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沮授的建议,也并非是完全阻止袁绍南下。
他明确说了,是大军留守延津,然后分兵袭许。
如能攻克,再迎大军也不迟,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
但袁绍此刻却脸色铁青,对沮授的言论并不买账。
袁绍晚年愈发讨厌“诤臣”、“忠臣”,虽然你可能说的在理。
但你有你的想法,组织有组织的考虑。
组织就因为没听你的建议,你就要闹情绪,非要闹得全单位的同事都知道组织没听你的是不是?
在袁绍看来,现在就应该集中兵力,快速灭掉曹操,然后再东进夺取徐州。
他哪里还等得起几年时间,给河南慢慢比消耗?
“皆是汝等迟缓军心,迁延日月,有妨大事!”
“岂不闻兵贵神速乎?”
袁绍怒而起身,叱道:
“再敢有延误军机战,立斩不赦!”
“不得复言!”
见袁绍大发雷霆,众皆不敢再议。
一切照袁绍初定下的计划进行,大军在后,文丑先行。
全军渡河,自白马追击曹操军!
……
话分两头,
却说这江南事务。
这碧眼儿自接过孙策的衣钵后,任命周瑜为中护军,并以兄礼事之。
在周瑜的战略规划下,江东本该举众,趁着北方混战之际,西进图取荆州。
然孙权少年继位,初时还不以为意,掌权之后才发现这主公的位置并不好坐。
只因孙策刚一统江东不久,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。
因此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,局势动荡不安。
不止如此,又有人暗中向孙权汇报。
说孙氏宗亲中,庐陵太守孙辅疑似不满孙权位居高位,与孙暠企图夺权。
孙权顿时想起孙策临终时的遗言,若宗室内有不安分者,当杀之,勿要遗害。
难不成长兄早就料到这二人有不轨之心?
未及孙权作出反应,又有人报,宗室重臣孙翊与孙河遭到了暗杀。
据传其为左右之人所害,动机不明。
于是宗室内部个个人心惶惶,相互猜忌。
孙权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宗室弟兄,然好景不长。
又有人报会稽山越人趁着孙吴权力更迭之际,伺机作乱,意欲摆脱孙氏掌控。
面对一系列棘手,且将危害孙权统治的问题。
孙权不得不暂时将西征刘表,为兄父报仇之事搁置一边。
他用周瑜为武将之魁,又用张昭为长史为文臣领袖。
时张昭本为彭城人,早年间避乱于江东。
孙策起兵之时,便用张昭为长史,抚军中郎将,文武之事皆付与张昭。
并对张昭极为礼遇,还专门拜见了张昭的母亲,事若生母。
张昭感其厚恩,故而效之。
因时间线变动,孙策遇刺之时,彼时张昭正为阳羡长。
因为人手不够,大量的徐州人才返回了徐州,故而留张昭在吴地理事。
今孙权继位,遂重用周瑜、张昭。
对此二人,分别以兄礼,师礼事之,用以笼络人心。
然后命程普、吕范两个一老一新的将帅,为心腹之将。
先绥抚百姓,安定吴地民众。
至于诸侯宾旅则用张昭慰之。
然后亲自带兵,镇压了宗室内乱。
接着,又命周瑜征讨山越。
周瑜灭山越众六千人,收编万余人。
在一系列的操作下,孙吴紧张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。
孙权的位置虽然保住了,但他也深刻的意识到,兄长给他留下的这个基业并不稳固。
自己也做不到像孙策那般,压服所有手下人。
现在有很多人,并不服自己这个少年主人。
所以孙权再与周瑜、张昭商议过后,决定将西征刘表,为父兄报仇一事暂时搁置。
转而先抚定内部,至于对外扩张,则是攻取庐江刘勋。
刘勋已经投了刘表了,孙权并不打算逼出全力施为的刘荆州。
他也能看出来,刘表只在荆州问题上,是说干就干。
真要涉及到荆州以外的事时,刘表便巴不得作壁上观。
孙权也想看看,刘勋作为荆州的小弟,刘表到底会为了他投入多少兵力。
遂命程普、吕范为先锋。
又将在会稽镇抚山越的周瑜调回,命吕岱代之。
孙权亲自领兵,进军庐江。
不表。
……
荆州,襄阳。
却说以曹操、刘备为代表的河南,以及袁绍为代表的河北都派人过来拉拢刘表。
作为世界第三强,刘表和他的荆州有着可以左右中原战局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