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不如先暂时收押起来,待将来一统河南之后,再慢慢调查此事。
于是,袁绍将高览连贬三级,命其暂时归马延所部管辖。
高览虽然捡回一条命,但从青州都督一下子贬为了一营副手,这种心理落差还是相当大的。
高览心头虽然不悦,但不敢埋怨,怏怏而退。
望着高览远去的背影,袁绍沉吟道:
“高览无能,失了青州四郡,只盼张郃切要为我守住青州西壤。”
逄纪在身侧,柔声宽慰袁绍道:
“请袁公放心,纪此去青州时,张将军已经在济南了。”
“我观济南防务,墙高入云、箭楼林立,士兵更是个个龙精虎猛,皆欲为袁公效死。”
“料李翊小儿纵有四目两口,也占不得青州西壤半寸土地。”
逄纪还是对青州的防务非常有信心的,虽然言语间有故意吹捧袁绍之嫌,但说的确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袁绍闻言,果然欣喜,心中失去颜良的悲痛顿时一扫而空。
于是,更有信心渡河南下,遂召诸臣商议此事。
帐下一将昂首出列,声如巨雷,大声喊叫:
“颜良与我亲如兄弟,今被关贼所杀,我安得不雪其恨?”
众人视之,只见此人身长八尺,面如獬豸。
头戴一顶镔铁盔,身披连环甲,手持一杆长枪。
枪尖寒光闪烁,威风凛凛,杀气腾腾。
全身都长着浓密黝黑的毛,双目明亮有神。
昂首挺胸立于阵前,当真宛如一座铁塔,令人望而生畏。
乃是与颜良齐名的名将,文丑也。
颜良、文丑这二人的名字光是听着,就很相协。
而文丑本人则是真的很丑,人如其名。
俗话说的好,贱名好养活。
古时父母给子女起名,有时候便会以其相貌特点起一些不太礼貌的名字。
莫说普通人如此,很多王侯将相亦是如此。
比如晋成公屁股上有个黑色胎记,故而取名“黑臀”。
宋桓公的庶子因为眼睛长得有点歪,故而取名“目夷”。
然则丑虽丑,文丑的战力却是非凡。
孔融评价他与颜良都是“勇冠三军”的存在。
袁绍见着文丑主动请缨,不由大喜,赞叹道:
“非汝不能报颜良之仇也。”
“吾将起大军,尽渡黄河,追击曹操。”
“汝可领骑兵在前,步兵在后,与我追杀曹贼。”
“我大军随后便到!”
文丑欣然领命,然此刻已经被撤去监军一职,又回到袁绍阵中的沮授,再次出来谏言道:
“不可!”
“我北兵人数虽众,然果劲不及南。”
“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。”
“故河南利于急战,河北利在缓搏。”
“今只宜持久,旷以日月,不可着急与河南军交战。”
沮授再次提出自己的缓图河南的战略。
他作为河北广平派的代表,从未放弃过为手下弟兄谋利。
因为之前沮授是尝过甜头的,早在袁绍占据冀州时,就是因为采纳了沮授的计策。
所以沮授被任命为了监军,其职权可以监护诸将,权力不可不谓不大。
但高处不胜寒,木秀于林风必摧之。
沮授敢在河北这种派系林立的地方,位居高位,自然会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。
比如郭图就曾向袁绍进谗言,说沮授监管内外,威震三军,将来可能控制不住。
袁绍也在此时意识到沮授的权力过于膨胀,有悖他的平衡之策。
故而连给了沮授两刀,撤了他的监军之职,又将他的部队分给郭图、淳于琼带领。
现在沮授所提出的缓图河南之策,袁绍也拒不听从。
但你听不听是你的事儿,该说我还是要说。
既然此前我托疾不出,你非要我回来,那我就得把话说完。
“今宜留屯延津,分兵官渡,乃为上策。”
“若轻举渡河,设或有变,众皆不能还矣。”
沮授分析的也是有理有据,河北人多,但论英勇善战不如河南。
之前颜良被斩,再次证明了沮授的观点。
沮授认为,河北最大的优势还是人口与生产力。
河南的粮食少,我等适合跟他比消耗。
若是主动出击,就变相地拉长了补给线,会加剧河北的粮食损耗。
而河南本土作战,反倒弥补了补给线的问题,并且能最大优势发挥兵卒果劲的特点。
等于袁绍渡河的命令一下,简直是避虚就实,以弱击强,完全与兵法之道相违背。
沮授当众提出来,就是在指明袁绍的错误。
你不听我的,就会完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