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当其时。”
曹休急道:
“大王!坊间一直有流言,说司马懿拥兵自重,意在专权。”
“此前五伐虽未成功,但其在蜀地经营多年,根深蒂固。”
“今若再付重兵,恐生不测啊!”
曹叡长叹一声,起身踱至窗前:
“大司马,你可知孤这王位是如何得来的?”
曹休一怔:
“大王乃先王之子,继统大业……”
曹叡苦笑摇头:
“这天下人都知道,孤这王位是自授的。”
“汉室虽衰,余威犹在。”
“齐汉刘备自称帝胄,天下人人心向之。”
“我等唯有继续打着‘伐灭伪汉’的旗号,方能维持统治的正统性。”
“若停止北伐,便是自认僭越,失了讨贼的大义名分。”
三国都有自己的立国之道。
历史上的曹魏,打着的旗号就是“汉室衰微,刘氏失德”,所以曹氏能够继承大统。
所以王朗才会说他的文皇帝是法尧禅舜,顺天应人。
因为古代中国讲究的就是,天下有德者居之。
而东吴则完全是祥瑞立国。
通过底下大臣,大规模、频繁的进献祥瑞,以彰显孙氏在吴地的正统性。
至于蜀汉呢?
那就是“汉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”。
常有人批判,姜维才能不如诸葛亮,结果北伐的频率却远比诸葛亮要高。
甚至蜀汉高层虽有内斗,却并不制止这种消耗国力的北伐行为。
其实,
自诸葛亮死后,蜀汉很多高层都知道“匡扶中原”基本无望了。
但大家并没有大量反对北伐。
原因就在于这是蜀汉的立国之本,如果不继续北伐,蜀汉便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。
到了大后期,包括刘禅在内的所有人几乎全部摆烂了。
这便是国家弱小带来的无奈。
如今,同样的问题落在曹魏身上也是如此。
曹魏一直打着诛灭伪帝的旗号,来维持自己统治蜀地的合法性。
也甭管这个理由牵不牵强,但你总得有个借口来堵住悠悠之口。
一旦停止北伐,那么合法性就更要受到质疑了。
曹休争辩道:
“纵然如此,也不能放任司马懿专权!”
“他名为国家,实为报私仇。”
“这两年来其在蜀地横征暴敛,百姓苦不堪言。”
“所谓‘积草屯粮’,不过是吸食民脂民膏罢了!”
曹叡转身凝视曹休:
“那依你之见,该当如何?”
曹休近前低声道:
“臣建议,命大都督曹真与司马懿共同统兵。”
“曹真乃宗室重臣,忠心可鉴。”
“有他同行,既可挟制司马懿,又能分其兵权。”
曹叡沉吟片刻:
“曹真与司马懿素来不睦,若令二人同掌兵权,恐生内讧。”
“正因不睦,方可相互制衡!”
曹休道,“若令司马懿独掌大权,才是真正危险。”
“况且曹真久经战阵,深谙兵法,正好弥补司马懿用兵过于谨慎之短。”
曹叡思忖良久,终于颔首:
“善。便依卿言。”
随即唤来内侍:“传旨:命大都督曹真为征西大将军。与丞相司马懿共同统兵伐齐。”
“一应军务,需二人共议决之。”
曹休大喜:
“大王圣明!如此既可继续北伐大业。”
“又能防权臣专擅,实为两全之策。”
次日朝会,曹叡当众宣旨。
司马懿闻命,脸色微变,但很快恢复如常,出班谢恩:
“臣领旨。有大都督同往,必能早日克敌。”
退朝后,司马懿回到相府。
司马师急忙迎上:
“父亲,大王此举分明是要曹真监视我们!”
司马懿冷笑:
“大王终究还是信不过我啊。”
一月后,十万魏军旌旗蔽空,自汉中出师伐汉。
这已经是司马懿第二次举国动员了。
所以他才会如此忧心忡忡。
因为这一次再失败,那么他是不可能做到第三次举国动员的。
但偏偏就是在这么大的压力前提下,曹叡居然又派了一个大都督曹真来节制他的兵权。
而曹叡也完全有理由担心,十万大军,不能全部被司马懿控制。
蜀道,
丞相司马懿与大都督曹真并辔而行。
身后邓艾、夏侯霸各率精兵五千为先锋。
军中大帐内,诸将齐聚。
司马懿正欲发号施令,曹真却先开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