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哪怕给他下达一个指标。
让他必须推行科举。
你看他推不推得动就完事了。
李翊也不说要一步到位,把科举制度全面完善了。
而是希望,在自己能力有限范围之内。
尽可能多做一些事,福泽后世。
打个比方就是,
本来刘备一朝能把科举地彻底完善推进百分之十。
那李翊希望能够推到百分之二十。
为后人多些事,总归是好的。
“子玉,你不是朕,并不清楚朕跟这些人的情谊。”
“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,朕最痛恨的便是这句话。”
“什么叫无情?”
“难道朕是一个无情之人?是一个无道的昏君?”
人越到晚年,就会变得越来越感性。
包括帝王也是如此。
科学解释说,
因为年轻时,人们都有冲劲儿,心怀壮志,所以凡事都能够以事业为先。
而到了晚年,随着精力、体能的下降。
以及对生命流逝,对死亡的原是恐惧。
人便会越来越在乎现在所拥有的东西。
这其实也很好的解释了,
为什么强如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,到晚年也会“渐不克终”。
刘备今年已经六十了。
他的一生也算是顺风顺水,没遭遇过什么大挫折。
如今汉室也三兴了,儿孙也满堂了。
魏逆、吴逆,甚至北方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的蛮夷都只是癞癣之疾,弹指可灭。
他绝对算是人生赢家了。
到了这个年纪,你还要他放弃享受。
像在徐州时那样每日殚精竭虑,心怀忧虑,宵衣旰食地为事业奋斗。
那刘备是真的做不到了。
如果不是每日有李翊督促,刘备早就懈怠了。
反过来,刘备倒是挺佩服李翊这一点的。
都已经位极人臣了,依然能够保持自律,不耽于享乐。
这实在是反人性。
“……陛下不是不忍处理手下老臣。”
李翊直视天子,毫不避讳地犯颜直谏:
“……只是享受他们拥护的感觉。”
“但陛下欲超高祖、光武,成就千秋霸业,就当摒弃此念!”
“时时砥砺督促自己,才能使汉祚延绵永寿。”
炉火噼啪作响,暖阁内一时寂静。
刘备望着窗外含苞的梅枝,良久方道:
“……子玉啊,朕算是明白古代君王为什么都不希望直臣了。”
“你常说: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
“道理虽是这么一个道理,只是未免太过逆耳了。”
“朕现在好歹是耳顺之年,你就不能将就一下朕,让朕听一些顺耳的话吗?”
李翊躬身道:
“亲贤臣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。”
“亲小人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”
“愿陛下远离小人,亲信贤臣。”
“则汉祚永寿,万民披泽。”
刘备默然良久,终于缓缓点头:
“知道了知道了。”
“说起来,也就爱卿跟朕说过这些话。”
“便是云长、益德他们,近日也是时常让朕跟他们去平野纵马,狩猎山林。”
“也罢,便依卿言。”
“只是……对老臣们,还望稍存体面。”
“……臣明白。”
刘备背着手,望李翊许久,又道:
“那么,这两件大事,朕都已经说完了。”
“爱卿打算如何处理?”
李翊面色如水,平静说道:
“臣打算一发为陛下解决了。”
“如何解决?”
刘备沉声问。
“臣可以为陛下扫平江南兵重之忧。”
“同时在今年全面推行科举制度,即便众世家、老臣反对,也在所不惜。”
刘备微微一笑:
“看爱卿你成竹在胸,将欲何为?”
李翊背着手,来到窗前,手掌接了一片薄雪。
雪片很快消融,他方沉声说道:
“江南问题,尾大不掉。”
说到此处,话锋一顿,他转头看向刘备。
面色古井如波,却又透着一股掌控一切的从容:
“只能是臣,亲自去江南一趟了。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