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9章 比吴军更可怕的前线汉军?李翊:不(3 / 7)

,尔等只需恪守本分即可。”

“灭吴乃当前头等大事,何故妄生事端?”

“其余之事,老夫自会与陛下妥善处置!”

言外之意,

只要他李翊还有一口气在,就轮不到你们来说三道四。

有什么意外,他自会和刘备一起顶着。

刘备见此,顺势附和说道:

“……李相所言极是。”

“朕常言,以诚心待人,人必不负我。”

“陈元龙与朕相交二十余载,朕岂不知其为人?”

“行了,今日之事,权且议到这里吧。”

“众卿家,退朝吧。”

退朝后,刘备单独召李翊至偏殿。

方才的从容已然不见,天子眉宇间笼罩着浓重忧色。

“子玉啊,”刘备叹道。

“方才朕虽怒刘琰扰乱军心之言,然细思之,其所言并非全无道理。”

“元龙为人,朕自然是信得过的。”

“只是这数十年来,朕经历太多,深知世事难料。”

“元龙身为江南世家之首,麾下投机附势之辈甚多。”

“他在前线手握二十万大军,又将立下不世之功。”

“万一被手下人裹挟,那后果不堪设想啊……”

正说间,侍从来报:

“左相、太傅鲁肃求见。”

刘备与李翊对视一眼,即宣鲁肃进殿。

鲁肃见李翊已在,行礼后道:

“方才朝堂之上,有些话臣不便明言,故特来面圣。”

刘备示意他说下去。

鲁肃神色凝重,沉声说道:

“刘威硕之言,虽或有中伤之嫌,然其所言不无道理。”

“陈元龙经营淮南二十余年,根深蒂固,江南望族无不敬服。”

“如今他手握重兵,又建灭吴之功,威望已达顶峰。”

“若生异心,实为大患,陛下不可不防。”

刘备眉宇间一川不平,在殿内来回踱了两步。

良久,方才长叹一声:

“朕适才正与李相商议此事。”

鲁肃转向李翊,便问道:

“既如此,不知相爷有何高见?”

李翊摇了摇头,沉声说道:

“眼下当以灭吴为重,余事皆可暂放。”

“相爷高略,某一向敬服。”

“然唯独此事,肃不敢苟同。”

鲁肃正色说道:

“我以为灭吴事小,安抚灭吴后的淮南军才是重中之重。”

刘备沉吟片刻,便问道:

“大军既已渡江,胜局已定。”

“若将元龙换下如何,另择新贵如何?”

“不可!!”

李翊与鲁肃异口同声反对。

鲁肃急忙解释道:

“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。”

“况且胜局在望时换帅,必寒将士之心。”

“本无反意者,或也会因此生变。”

刘备蹙眉问:

“那子敬有何良策?”

鲁肃深吸一口气,缓缓道:

“陛下何不效仿高祖伪游云梦,诈捕韩信之计?”

“待灭吴后,陛下亲巡江南。”

“若陈元龙果无反心,必来迎驾。”

“若有反意,正好号召众将共擒之。”

“以陛下之威望,亲临江南,定能压服诸将。”

李翊顿时色变,立马出声反对道:

“万万不可!!”

“陈元龙为国戍边二十余载,今又立下灭吴之功,怎能如此对待功勋老臣?”

鲁肃叹息说道:

“非到万不得已,臣亦不愿出此下策。”

“然为国家计,不可不防耳。”

“一旦战事又起,生灵必再遭涂炭。”

“故为大局计,此能行此策。”

“江南数十万百姓安危皆系于此举。”

“我等并非真要杀害功臣,若陈元龙无异心,正可借此犒赏三军。”

“顺势还能收回江南的兵权,可谓一举两得。”

李翊闻言,向刘备躬身谏言道:

“陛下,此举必寒将士之心啊!”

“还望三思!”

鲁肃却坚持道:

“望陛下为江南数十万百姓着想!”

刘备默然良久,殿内只闻烛火噼啪之声。

他在殿内来回踱步着,不发一言。

殿内异常的安静,安静的可怕。

最终,

他缓缓开口,声音里带着几丝难以掩饰的痛苦。

“朕常言,不愿效高祖对待淮阴侯之法对待手下功臣。“”

“今子敬却要朕伪游云梦,行诈捕韩信之事。”

“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