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9章 比吴军更可怕的前线汉军?李翊:不(2 / 7)

“无法竟先人之功业也。”

“而君尚年轻力壮,有无限可能。”

“吾观刘禅才不及卿十一,卿才十倍于彼。”

“必能安邦定国,终定大事。”

“若嗣子可辅,则辅之。”

“如其不才,君可自为成都之主。”

司马懿听毕,汗流浃背,手足无措,泣拜于地:

“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,尽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乎!”

言讫,叩头流血,额上已现青紫。

曹丕凝视司马懿良久,见他情真意切,方才示意他起身。

随后,命内侍唤世子曹叡近前嘱托。

“汝须记住孤言:”

“孤亡之后,汝当以父事丞相,不可怠慢。”

曹丕声音渐弱,命曹叡拜司马懿。

曹叡依言下拜,司马懿急忙还礼:

“臣虽肝脑涂地,安能报知遇之恩也!”

曹丕颔首,令司马懿退下。

待司马懿身影消失在门外,

内室屏风后忽转出五十名刀斧手,甲胄铿锵,刀光凛冽。

曹叡大惊失色,问道:

“父王!此为何意?”

曹丕勉力抬手,安抚道:

“吾儿勿惊,此非为杀汝。”

他喘息片刻,解释道:

“……方才孤试司马懿耳。”

“若其有异心,允自取成都,则刀斧手出,立毙之。”

“今观其诚,可托付也。”

“然汝须谨记,大权不可旁落,尤不可信蜀人。”

“彼等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偶有机会,必卖曹氏。”

“汝当时时鞭策,善加利用,方可保江山无虞。”

曹叡泣拜:

“儿臣谨记。”

曹丕颔首,目光渐散。

忽然,

他挣扎起身,望向北方,大叫一声:

“大业未成,奈何死也!”

声未绝而气已断,手臂颓然落下,双目仍睁而不视。

内室外,司马懿立于廊下。

闻室内哭声骤起,知曹丕已逝。

他仰首望天,见一孤雁南飞,哀鸣不绝于耳。

春寒料峭,风中已带雨意。

宫钟长鸣,声声震彻成都。

司马懿整衣敛容,向着内室方向,深深一揖。

“……臣,领旨。”

他轻声道,目光投向远方烽火未熄的河山。

……

洛阳城,柳絮纷飞。

却传来一则震动天下的消息——魏王曹丕病逝。

刘备闻报,从皇位上霍然起身,仰天大笑:

“苍天有眼!!”

“曹丕既死,继位者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孺子曹叡。”

“看来平定西川只是时间问题,朕无忧矣!”

满朝文武纷纷贺喜,唯有李翊眉头微蹙。

这位开国老臣执笏出列,声音沉稳如钟:

“陛下,曹丕虽死,然魏贼仍割据益州。”

“兵多将广,我等不可大意啊。”

刘备拂袖冷笑,眼中闪过一丝睥睨天下的豪气:

“朕纵横天下三十余载。”

“败袁术、抗袁绍、灭公孙度,什么风浪不曾见过?”

“岂会收拾不了一个黄口小儿?”

话锋一转,刘备目光又扫向兵部众官员:

“江南战事进行的如何了?”

兵部太史慈应声出班,声如洪钟,回复道:

“启禀陛下,征南将军陈登已率我军全线渡过长江,吴人天险已失。”

“如今我军连战连捷,灭吴指日可待!”

“好!好!好!”

刘备连赞三声,红光满面,仿佛已见四海一统之日。

然而这时,位列九卿的刘琰却忽然开口:

“……陛下,臣有一言,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”

他稍顿片刻,见刘备眉头拧起,但仍颔首示意,方才继续说道:

“陈元龙虎步江南二十余载,陈氏乃江南第一大族,门生故吏遍布江淮。”

“如今他手握二十万精兵,若灭吴功成,其威望势必将达到顶峰。”

“届时万一有变,只怕比东吴更加可怕啊!”

此言一出,满朝寂然。

文武百官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皆面面相觑。

就连刘备脸上的喜色也瞬间凝固。

但他强压怒气,只因不愿落得个猜忌功臣的名声。

李翊见此,当即厉声斥责:

“琰公此言差矣!”

“吴国未灭,就先疑心自家人,这岂是为臣之道耶?”

他转向一众害怕生事的文武百官,声震殿宇,大声喝斥:

“时逢多事之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