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9章 比吴军更可怕的前线汉军?李翊:不(1 / 7)

章武九年春,汉中军营中旌旗猎猎。

司马懿正与诸将商议军务,忽闻帐外马蹄声急。

一骑绝尘而来,

马上使者翻身下鞍,面色惨白,直入中军大帐。

“丞相,魏王……魏王危矣!”

使者跪呈密信,声音颤抖。

司马懿拆信观之,面色骤变。

那信上只有寥寥数字:

“王病笃,速归。”

“即刻备马!”

司马懿掷信于案,声音沉郁。

“留司马孚都督诸军事,邓艾副之。”

“余众随我星夜返成都!”

时值开春,乍暖还寒。

司马懿只带数名亲随,策马奔出军营,向南疾驰。

马蹄踏过初融的冰雪,溅起泥泞春水。

一路上,

司马懿缄默不语,眉间深锁如壑。

两日后,风尘仆仆的司马懿终于抵达成都。

宫门前,

侍卫见是丞相,不敢阻拦,径直引他入内室。

室内烛光昏暗,药气弥漫。

魏王曹丕卧于榻上,面如金纸,气若游丝。

榻前已立三人,他们分别是:

镇军大将军赵俨、中军大将军曹真、征东大将军曹休。

见司马懿姗姗来迟,众人皆侧目而视,不发一言。

司马懿也不及多想,扑通跪地,泣不成声:

“臣来迟矣!大王何至于此……”

曹丕闻声,艰难睁眼,嘴角微扬:

“仲达……终是来了……”

他示意近前,声音细若游丝。

“孤等汝久矣。”

司马懿跪行至榻前,握住曹丕枯瘦的手,泪落如雨。

曹丕喘息片刻,缓缓说道:

“今召诸卿,乃因大限将至。”

“吾魏偏安一隅,强敌环伺。”

“卿等或有龃龉,然外患当前,当同心协力,共御外侮。”

他目光扫过四人,意味深长地说道:

“孤之麾下,有宗室亲贵,有父王旧臣。”

“唯独不召蜀地之臣,非为歧视,实因蜀人从未真心归附。”

“卿等须明辨敌我,勿要授人以柄。”

蜀人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接纳曹氏,自曹操一代开始便一直防范着蜀人。

但曹操至少还愿意分享一些利益给蜀人。

等曹丕上位时,他则是完全防着蜀人,生怕他们将曹氏给出卖了。

因为在曹丕看来,蜀人既然能够出卖刘璋,又为何不能出卖曹氏呢?

所以四名托孤重臣里面,

曹丕拣选了两名中生代的宗室,一名先王老臣,一名自己提拔的心腹大臣。

这个安排,可以说是曹丕已经费尽心思了。

如果不是时间太短,自己的身体实在熬不住了,曹丕应该还能继续精炼这个名单。

但眼下,也来不及改变,也无法改变了。

时也命也,只能是如此了。

四人俯首听命,室内只闻啜泣之声。

曹丕续道:

“孤观诸子,唯武德公曹叡有雄才,可继魏业。”

“然其年岁尚幼,孤只能托付于四位大臣……”

言未毕,已咳喘不止。

四人齐齐叩首:

“臣等必竭股肱之力,辅佐少主!”

曹丕遂一一嘱咐:

命赵俨掌典章制度,曹休督东南军事,曹真统中央禁军。

分付毕,传旨召诸臣入殿,取纸笔写了遗诏,递与司马懿。

“孤读书少,粗知大略。”

曹丕唉叹道:

“圣人云: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

“孤本欲与卿等同灭国贼,还定九州,不幸中道而别。”

“烦丞相将诏付与世子曹叡,令勿以为常言。”

“凡事更望丞相教之!”

司马懿泣拜于地:

“愿大王善保身体!臣等必尽犬马之劳,以报大王知遇之恩!”

嘱咐既毕,

曹丕令赵俨、曹休、曹真三人暂退,独留司马懿一人在室。

内室烛火摇曳,映得曹丕面色忽明忽暗。

“仲达可知孤为何独留汝一人?”曹丕问。

司马懿垂首答,“臣不知。”

曹命内侍扶起司马懿,一手掩泪,一手执其手。

“孤今死矣,有心腹之言相告!”

司马懿屏息凝神:

“臣谨听。”

曹丕垂泪泣道:

“刘备将死,李翊已老,吾父辈终其一生未是此二人敌手。”

“吾本欲趁此二贼病老之后,再行北伐大业,奈何将要中道而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