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5章 似李相爷这般敢功成身退,寻仙访道(3 / 8)

沉重无比。

陈表望着麾下那些士气低落、窃窃私语的士卒,忧心忡忡地对兄长道:

“兄长,汉军于淮南经营水师非止一日,今倾国而来,势在必得。”

“其必以荆州水军顺流而下,袭我上游。”

“我上游诸军新败无备,恐难抵挡。”

“而我江东……自渡江一役,名将凋零。”

“今以幼少主持军务,恐沿江诸城,皆难抵御。”

“汉军水陆并进,最终兵锋,必指向此地!”

“依愚弟之见,不如将兵力集中于采石矶险要之处,深沟高垒。”

“待汉军渡江,立足未稳之际,再以逸待劳,与之决战。”

“若胜,则可阻敌南下,甚至可西向收复失地。”

“若……若贸然渡江寻战,一旦有失,则大势去矣!”

“万不可复救!!”

陈表清楚地分析了局势,认为现在他们最明智的做法,就是以逸待劳。

等汉军登陆上岸以后,打他们一个立足未稳。

当然了,由于兄弟手下的牌实在是太烂了。

这已经是陈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。

巧妇实在难为无米之炊。

陈脩默然良久,目光扫过脚下那些惶恐不安的士卒,又望向江北那仿佛能吞噬一切的庞大阵营。

半晌,缓缓摇头。

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看透一切的悲凉:

“贤弟之言,乃持重之策,然未察时局之危殆至极也。”

“吴国之将亡,岂待今日方知?”

“众人心中明镜一般,早已胆寒。”

“若等汉军大军压境,鼓噪而来。”

“我军士卒见此声势,岂有不溃散之理?”

“届时恐未接战,营已先空!”

他转过身,目光灼灼地看着弟弟,叹道:

“唯今之计,唯有趁汉军尚未完全发动。”

“我军犹有一丝血气,主动渡江,寻其前锋决战!”

“或可凭一时之勇,侥幸获胜。”

“若天不佑吴,我兄弟二人战死沙场……”

“唉,亦是为国尽忠,死得其所。”

“无愧于先父,无愧于吴土!”

“倘若……倘若上天垂怜,竟能击破其军。”

“则汉军北遁,我军士气必为之大振!”

“届时携胜势回师,再迎击西来荆州之敌,或有可为!”

一旦让陈登的主力渡江部队完成了全面渡江,再和西面过来的黄忠率领的荆州军两路会合。

那到时候吴军才是一丁点胜算都没有了。

陈脩的语气愈发激昂,却又透着无尽的苍凉。

“若依贤弟之策,坐守待敌。”

“恐敌军未至,我军已作鸟兽散。”

“届时君臣唯有面缚请降之一途,举国无一人死难,那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!”

“我陈氏子孙,宁战死,不偷生!”

陈表闻言,面露痛苦之色:

“兄长!我岂是惧死?”

“然观我军中,老兵残破,新卒惧战。”

“以此乌合之众,渡江与汉军虎狼之师决战,岂非是以卵击石?”

“一旦兵败,我兄弟二人死则死矣。”

“然则沦为阶下之囚,受那刀斧加身之辱,岂不……”

“住口!”

陈脩断然喝道,眼中已有决绝死志。

“败则为囚,诚然可辱。”

“然坐等亡国,俯首称臣,岂非更辱?”

“我意已决!不必再言!”

“传令全军,即刻准备舟船,拂晓之前,渡江击敌!”

陈表望着兄长坚毅却悲怆的侧脸,知再劝无用。

只得长叹一声,泪水盈眶,拱手道:

“弟……愿随兄长左右,同生共死!”

军令传下,那三万吴军顿时一阵骚动,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。

但在陈脩严令及亲兵督战下,终究还是被驱赶着登上了大小船只。

夜色深沉,江雾弥漫。

无数的舟船离开南岸,驶向那漆黑未知、杀机四伏的江北。

陈脩立于船头,甲胄冰凉。

手中长枪紧握,望着前方无尽的黑暗,以及黑暗中隐约可见的汉军巡江火把。

心中唯有一片冰冷的决然。

这一去,非为胜算。

只为存吴最后一丝颜面,求一个马革裹尸的结局。

江东的落日,似乎也在这悲壮的渡江中,提前沉入了滚滚江流。

……

江北,杨荷县境。

晨雾尚未散尽,江水拍岸之声夹杂着凌乱的脚步与甲叶碰撞之音。

陈脩、陈表兄弟率领的三万吴军,历经一夜忐忑,终是踏上了北岸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