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4章 汉军来了,青天就有了!吴地易主,(3 / 7)

是夜,月暗星稀,江雾弥漫。

数十巨筏被悄无声息放入江中,顺流而下,直漂向南岸吴军重点设防之处。

吴军哨塔之上,守卒忽见江心黑影幢幢,似有大批敌军乘筏夜渡。

甲胄兵刃在微弱水光下偶有反光,声势惊人。

守卒大惊失色,不及细辨,误以为是汉军来袭。

慌忙敲响警锣,惊呼:

“汉军渡江了!”

“汉军杀过来了!!”

“快过来帮忙呐!!”

沿江吴军闻警,顿时一阵大乱。

弓弩手仓促放箭,箭矢多半落入水中,或钉在草人身上。

更有甚者,见“敌军”来势汹汹,竟胆怯先溃。

就在这片混乱之中,那数十巨筏缓缓漂过,筏底拖挂重重。

将吴军精心布设于水下的丈余铁锥,尽数挂提而起,拔离了原位!

暗锥之险,顷刻瓦解。

待吴军将官察觉有异,稳住阵脚之时。

汉军巨筏已完成任务,随波荡开。

翌日,陈登再命于新造巨筏之上,立起十丈巨炬。

那火炬以干柴、油布捆扎而成。

粗逾十围,周身浸透麻油。

遇火即燃,烈焰滔天。

汉军精锐水师乘艨艟斗舰,护卫这些火筏,再度出击,直逼吴军铁索横拦之处。

吴军见状,心知不妙,急放箭阻挠。

然汉军战舰护卫严密,箭雨难近。

火筏被驱至铁索之前,兵士以火箭射之。

麻油遇火,轰然爆燃!

刹那间,江面之上火龙翻滚,烈焰冲天。

灼热之气逼得两岸人马皆退。

那冰冷坚硬的连环铁索,被这滔天巨火持续焚烧。

不过须臾,便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。

环身赤红,继而熔断!

一段,两段,三段……

百余条横江铁龙,在这烈焰焚烧下,纷纷断裂!

沉入江底,亦或成为扭曲的废铁。

锁江大阵,灰飞烟灭!

“擂鼓!进军!”

陈登立于帅船之上,雄姿英发,羽扇纶巾。

长剑直指江南!

汉军舟师士气大振,战鼓声震天动地。

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

此役,淮南水军大显神威。

甘宁、徐盛、周泰、蒋钦、陈矫等一众水军将领,各自率部,倾巢而出。

毫无预兆下,

陈登突然便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“渡江战役”。

太过于突然,

莫说吴军没有防备,便是许多底层汉军将士,也是突然被告知要上前线了。

万千舟船如脱缰猛虎,乘着风势,分作两路,直冲南岸。

铁索既除,江路畅通无阻,汉军锐不可当。

半日过后,

江风卷着焦糊与血腥的气味,掠过残破的烽燧与倾颓的营寨。

汉军的战旗已插上南岸数处高地,猎猎作响,宣告着锁江神话的破灭。

江面上,

断碎的巨筏、焦黑的铁索残骸与未曾清理的浮尸随波沉浮。

无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焚江断索的惨烈。

陈登用兵,如庖丁解牛,洞悉肯綮。

一把烈火,非但焚尽了孙韶赖以立威的铁索大阵,更几乎烧干了吴军积攒多年的士气与精锐。

汉军乘胜登陆,势如破竹。

吴军虽有朱然、丁奉等老将临危不乱,收拢败兵。

倚仗江南水网密布、城垒尚坚,拼死抵挡,终究难挽狂澜于既倒。

一场场血战接踵而至。

吴军士卒虽奋勇,然新败之余,心胆已寒。

更兼汉军挟大胜之威,甲坚刃利,攻势如潮。

贺齐战死于芜湖水寨,麾下亲兵尽殁。

吕范为保大军退路,死守秣陵渡口一日夜。

身被数创,力竭而亡,其部曲十不存三。

江防诸营,处处告急。

尸骸塞途,江水为之染赤。

不过,

好在终究是江东基业深厚,城高池险。

加之朱然、丁奉等宿将拼死力战。

汉军战线过长,后续乏力。

终是在丹徒、京口一线,被勉强阻住。

陈登担心继续拉长长线,会使得已经登陆的汉军有危险。

即陷入孤立无援,被吴军围歼的境地。

于是一声令下,果断让已登陆南岸的汉军撤回江北。

此战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了,

汉军烧毁的不仅仅是吴军的铁索大阵,更是他们信赖长江天险的骄傲。

吴军大量精锐部曲主力,为防止汉军渡江,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