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,何其多也!(1 / 7)

颍川郡城门前,秋风卷着枯叶掠过青石官道。

刘理勒马驻足,身后三千精兵肃立,铁甲映着冷光。

他抬眼望向城门,却见城楼上旌旗虽在,却无郡守聂良的身影。

只有几名郡吏在城头张望,神色惶惶。

“……怪哉。”

刘理微微皱眉,侧首对身旁的骑都尉诸葛恪道:

“孤早已提前派了探马过来。”

“聂良既知本王亲至,为何不出迎?”

诸葛恪眯眼细看,低声说道:

“大王,内中恐怕有变。”

正疑虑间,城门忽开,一队人马驰出。

为首者身着绛色官袍,腰悬铜印,正是豫州刺史王凌的别驾从事。

那人见刘理仪仗,连忙下马,趋步上前,长揖一礼:

“下官豫州别驾周宣,拜见梁王殿下!”

刘理亦翻身下马,抬手虚扶:

“周别驾不必多礼。”

他目光扫过周宣身后,仍不见聂良,便问道。

“颍川郡守何在?”

周宣苦笑一声,拱手答道:

“回大王,聂良已被王使君免职,如今押在州狱待审。”

刘理眉梢一挑,心中暗惊:“

王凌动作竟如此之快耶?”

原来,就在“平役军”叛乱爆发的时候,王凌便第一时间查了案。

再顺藤摸瓜,弄清楚真相后,立马便免了颍川郡守聂良的职位。

王凌出身于太原王氏,也是当世大族。

他是前朝三公王允王司徒的亲侄儿。

能力极强,时人评价其为,“文武俱赡,当今无双。”

也是从县令开始做起,因政绩突出,临危受命,被提拔为了豫州刺史。

负责恢复河南的民生生产。

而这个别驾周宣也是王凌派过来,处理善后工作的。

周宣见刘理沉吟,便解释道:

“‘平役军’作乱之初,王使君便察觉颍川徭役有异,当即派人彻查。”

“结果发现聂良不仅未按朝廷诏令减役,反而暗中加征,以致民怨沸腾。”

“王使君大怒,立免其职。”

“并派下官前来安抚百姓,重整吏治。”

刘理听罢,心中既感慨又复杂。

他本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赶来平乱抚民的藩王,却不料王凌早已先发制人。

只能感慨,不愧是洛阳朝廷选拔出来的官员。

不论是能力还是政治嗅觉,确实太强了。

朝廷里能人还是多。

刘理微微颔首,赞道:

“王使君雷厉风行,真乃国之栋梁也。”

顿了顿,他又对周宣笑道:

“本王既为河南藩王,闻颍川生乱,亦不敢怠慢,特率军前来抚慰。”

“既然周别驾在此,不如你我合力,共安颍川,如何?”

周宣拱手:

“大王仁德,下官敢不从命?”

入城后,刘理与周宣一同查阅案卷。

方知聂良之恶,远超想象。

“朝廷明诏减役三成,聂良却反增两成。”

周宣指着账册,愤然道:

“更可恨者,他令各县以‘助役钱’为名,横征暴敛。”

“百姓稍有迟缓,便鞭笞囚禁,以致民不聊生!”

刘理翻看诉状,见上面密密麻麻皆是血泪控诉。

有老翁因交不起钱粮,被活活打死。

有妇人因丈夫被强征,投井自尽。

更有幼童饿死路旁,无人收殓……

他越看越怒,猛然合上册子,沉声道:

“聂良该杀!”

周宣叹道:

“王使君已上奏朝廷,请陛下定夺。”

刘理点头,随即起身:

“走,去城中看看。”

颍川街头,百姓面黄肌瘦。

见官兵经过,纷纷躲避,眼中尽是畏惧。

刘理见状,心中不忍,当即下令:

“开郡仓,放粮赈济!”

周宣一惊:

“大王,此事须先报州府……”

刘理抬手止住他:

“百姓饿殍遍野,岂能再等公文?”

“若有罪责,本王一力承担!”

见梁王坚持,周宣只得应从。

当夜,郡仓大开,粮米分发至各县。

饥民闻讯,纷纷涌来,跪地叩首,泣不成声。

刘理立于高台,朗声道:

“颍川父老!朝廷本已下诏减役。”

“然聂良欺上瞒下,盘剥尔等,致使民变,此乃朝廷之过!”

百姓由于刚得了官府的好处,对刘理一行人好感颇高,于是纷纷跪地高呼:

“梁王仁德!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