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4章 二龙竞食,潜龙在渊(2 / 5)

,皱眉道:

“淮南军位高权重,其监军必在殿下之上。”

虽然早已说过要设置两个监军。

但这种军事机密肯定不会随便对外泄露。

以至于刘永单纯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。

还以为是上次刘备巡县,自己的鲁国给他老人家留下了一个好印象。

自己终于时来运转了。

而诸葛瑾的话,便似一盆冷水浇到了他头上。

“还有一人是谁?!”

刘永猛地拍案而起,案上茶盏震翻,茶水漫流。

“可是那梁王刘理?!”

提到自己这个弟弟,刘永就仿佛被刺到了一根敏感神经似的。

主要是因为两人都是诸侯王,而且封地都在河南。

其实刘备把两个儿子都封在河南,主要有三个考量。

第一,河南离洛阳很近,方便刘备随时考核两个儿子。

第二,河南刚刚经历重创,为了安抚河南人,表达皇家对这里的重视。

毕竟皇子在那里,得到的政策扶持,资源倾斜是比较多的。

第三,就是对两个儿子的考验,看他们在得到朝廷的扶持情况下。

能不能把河南的民生给恢复起来,日后才好给他们迁升。

所以两人之间其实是有竞争关系的。

上一次刘备巡县,显然是刘理给老爹留下的印象更好。

诸葛瑾叹息一声:

“陛下既择皇子为监军,诸皇子中,除殿下外,唯有梁王年长。”

“所以,倘使真有别的监军人选,老臣斗胆猜测。”

“只能是梁王了。”

“又是他!”

刘永怒不可遏,一脚踢翻案几,“我年长于他,为何处处低他一头?”

“莫非只因他是皇后所出,而我母妃只是个妃嫔?!”

殿中侍从吓得纷纷跪伏。诸葛瑾连忙劝道:

“殿下慎言!隔墙有耳啊!”

刘永胸膛剧烈起伏,眼中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。

他自幼便知自己庶出身份,虽为皇子,却处处不及嫡子刘禅、刘理受宠。

如今连监军之职都要矮人一头,怎能不恨?

“殿下息怒。”

诸葛瑾近身上前,低语道:

“伐吴之事牵涉甚广,各方势力暗流涌动。”

“老臣以为,不犯错方为上策。”

“待他人有失,方显殿下之能。”

刘永攥紧拳头,指甲深深掐入掌心。

良久,他深吸一口气,强压怒火:

“国相所言极是……本王……明白了。”

诸葛瑾见他冷静下来,欣慰道:

“殿下只有能忍常人所不能忍,这才是成大事之基。”

刘永望向殿外渐沉的暮色,眼中光芒晦暗不明。

他忽然问道:

“听闻国相也曾去过东吴,不知你对此次伐吴之战怎么看?”

“我汉军有几成胜算?”

诸葛瑾神色一凛,谨慎答道:

“吴主孙权雄才大略,陆逊等皆当世良将。”

“我去之时,那里还是一片沼泽遍地的荒地。”

“如今吴地已被孙权开发成一片勃勃生机,万物竞发的强盛之地了。”

“足见孙权,虽然进取之才不足,但守土之能有余。”

“灭吴之战,不会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轻松。”

“不过……”

诸葛瑾话锋又一转。

“然陛下英明神武。”

“朝中上有良相,下有名将,我大汉又据中国之富。”

“要灭吴国倒也不难。”

刘永冷笑一声,不知何故,竟鬼使神差地说了一句:

“若胜,我不过是锦上添花。”

“可大军若是败了……”

他忽然压低声音,“国相,若淮南军有失,梁王当如何?”

诸葛瑾大惊:

“殿下!此话可乱说不得。”

“……哈哈哈,国相勿忧,孤不过随口一问罢了。”

刘永摆了摆手,脸上已恢复平静、

“不过话又说回来,孤要是记得不错。”

“朝中弹劾淮南军的大臣不在少数吧?”

“先生您总是说,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。”

“若孤占在大多数人那边,这不仅仅是多助,更是为父皇除去一忧不是吗?”

秋风穿堂而过,卷起诏书一角,似有无形之手在翻动命运的篇章。

年轻的鲁王眼中,野心如野火般燃烧。

诸葛瑾心尖儿一跳,忙小声提醒这位年轻的王爷。

“可是殿下不妨仔细想想。”

“为什么朝中那么多人弹劾淮南军,陛下又为何迟迟不对淮南军动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