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4章 二龙竞食,潜龙在渊(1 / 5)

却说伐吴工作,如火如荼地进行中。

李翊将河北将领单独叫到府中,在出征之前对他们做思想工作。

大意就是强调,伐吴之战,荆州军与淮南军才是主力。

河北诸部则是以策应为主。

只是徐晃还对李翊的安排有些不解之处。

他浓眉紧锁,沉声问道:

“若两军争道,或淮南军延误战机……”

“公明多虑了。”

李翊从袖中取出兵部调令。

“各军路线早有安排,若具体指挥调度,我也会提前安排。”

“诸公难道还信不过老夫么?”

众人都跟了李翊很多年,自然是信任他的统筹能力的。

“倘若真有些龃龉……”

他忽然压低声音,“自有监军直达天听。”

张辽忙在一旁插话道:

“不知谁能够荣膺监军重任?”

“此乃陛下钦定。”

“所选之人,必然是陛下极为信赖之人。”

李翊目光扫过众人凝重面容,“不过……”

他话锋又一转,“若遇非常之事,诸君可密函直递相府。”

言外之意,李翊还是给河北诸将开了小灶。

允许他们直接扮演“监军”角色,将第一手信息传达到自己这里来。

虽然李翊名义上说的,监军依然服从他这个五军都督的指挥。

但那也只是名义上。

真实情况,其肯定是皇帝的耳目。

李翊自己很有可能拿到的只是二手消息。

所以为了以防万一,还是给河北诸将开个小灶。

这也是为什么李翊强调,让他们不要太抢风头。

李翊对伐吴之战的期待其实是平稳落地。

“好了,时候也不早了,该说的老夫也都说了。”

“你们各自回去准备罢,差不多明年开春就要动兵了。”

众将齐齐起身,应喏道:

“得令!”

……

秋日的鲁国,金风送爽,丹桂飘香。

鲁王宫内,十六岁的刘永正于书房习字。

忽闻外间脚步声急促,侍从高声禀报:

“殿下,朝廷使者至!”

刘永手中狼毫一顿,墨汁在竹简上晕开一片。

他搁下笔,整了整衣冠。

“宣。”

不多时,一黄门侍郎手捧诏书入内,尖声道:

“鲁王刘永接旨!”

刘永连忙跪伏于地:

“儿臣恭聆圣谕。”

“诏曰:今吴贼割据日久,朕欲讨不臣。”

“今特命鲁王刘永为监军,监察荆州诸军事,即日赴任。”

“钦此!”

刘永双手微颤接过诏书,额头几乎触地:

“儿臣领旨,必不负父皇重托!”

他起身时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转头对侍从道:

“取五十两黄金来,犒赏天使。”

小黄门眉开眼笑,谄媚道:

“殿下年少有为,陛下以监军重任相托,足见圣眷优渥。”

“他日凯旋,必得大用。”

刘永闻言更是喜形于色,又命人取来一匣明珠相赠。

待使者退下,他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。

在殿中来回踱步。

“来人!速请诸葛国相!”

片刻后,鲁国相诸葛瑾匆匆而至。

这位东吴旧臣年近五旬,须发间已见霜色,却仍目光炯炯。

他见刘永手持诏书,面露喜色,不由问道:“

“殿下何事欣喜?”

刘永将诏书递与诸葛瑾:

“国相请看!父皇命我为伐吴监军,监察荆州军!”

“此乃天赐良机,正可一展抱负,向父皇证明我非庸碌之辈!”

诸葛瑾接过诏书,细细,眉头却渐渐蹙起。

他沉吟片刻,谨慎道:

“殿下,监军之职固然紧要,可是……”

“可是什么?国相有话不妨直说。”

刘永不解,“莫非此职有蹊跷?”

诸葛瑾轻抚长须,叹道:

“殿下可曾思及,此番伐吴,淮南军才是主力。”

“按照常理,最需监察者当是淮南军才对。”

“然陛下却命殿下监察荆州军,这……”

刘永笑容顿时一滞:

“国相此言何意?”

“老臣斗胆揣测。”

诸葛瑾压低声音,“恐监军非止殿下一人。”

什么!?

刘永面色骤变,大声道:

“你是说……还有他人同任监军?”

“去监察淮南军?”

诸葛瑾微微颔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