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3章 起二十万大军,五军伐吴(3 / 6)

更别提李翊人缘儿还很好了,跟大部分军队首领关系都错的不错。

纵然有那么几个不服他的人,资历摆在这儿。

你纵使有气,也没处撒。

李翊却摇了摇头,提醒刘备道:

“陛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人。”

刘备眉头一皱,叹气道:

“爱卿说的是元龙吧。”

“元龙豪气,天下闻名,朕亦甚爱齐才。”

“他又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边境,劳苦功高,朕是真的不想亏待他。”

“只是……唉!”

“你也知道,若只是陈元龙一人还好,朕必然能够善了。”

“可在元龙背后,还有一整支淮南军。”

“还有不计其数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饭。”

“这人牵扯的一多,事情就会变得复杂。”

“若牵扯的利益一多,事情就会变得严峻。”

“朕一直没能收回江南的兵权,若再使元龙吃了这吞并江南的头等功,只怕事情就会更加难办。”

“一边是兄弟,一边是江山社稷。”

“朕夹在两者之间,也甚是为难呐。”

一般像这种话,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。

刘备居然坦白说了出来,可见他是真的被逼急了,实在没办法了。

这才不得已,来闻讯李翊的意见。

其实真要说的话,河北势力的威胁远比淮南要大。

但李翊主动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权力。

他现在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。

即河北的门生故吏,包括张郃这些河北将领都认他。

所以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。

但河北的地方权力,是已经被刘备收回中央的了。

现在就江南问题比较棘手,

陈登还保持着刘备当诸侯时期的“封疆大吏”特权。

以前群雄割据,诸侯混战时,可以有“州牧”这种封疆大吏。

但现在王朝建立,这种封疆大吏就有点威胁中央集权了。

只不过江南还没灭掉,不论是陈登还是刘备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权。

同时,刘备自己也不想被后世人指责他卸磨杀驴。

所以江南之功,刘备不想让陈登当主帅。

并非是讨厌他,恰恰相反,刘备是真的想保护陈登。

不想让他的风浪越卷越大。

李翊心领神会,近前低声道:

“臣有一策,或可解陛下之忧。”

“讲。”

“可在五军之上,另设“五军都督”一职。”

李翊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无形的圈子。

“五军统帅仍各领其兵,但重大决策需听都督节制。”

“都督只管战略大略,不干预具体战术。”

“如此既可统一号令,又不至挫伤各将锐气。”

五军都督的设立,它有点类似于司马昭定的灭蜀系统。

司马昭灭蜀时,出动了四路军马。

雍州刺史诸葛绪,征西将军邓艾,镇西将军钟会,魏兴太守刘钦。

这几位将领彼此牵制,互不统属。

而他们全部直接归司马昭指挥,没有上下统属关系。

这样做的好处就是,可以有效杜绝某位将领缺乏监督,兵权集于一身的情况。

所以李翊提出设立五军都督,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军兵权太过集中。

刘备眼中精光暴涨,旋即恢复平静。

“……五军都督,好一个五军都督。”

他起身踱步,锦袍下摆扫过青砖。

“那么依卿之见,何人可当此任?”

李翊深深一揖:

“此乃陛下圣断,臣不敢妄言。”

殿内一时寂静,只闻烛芯爆裂的细微声响。

刘备忽然大笑,拍着李翊肩膀说道:

“既然是爱卿提出来的,自然得有爱卿你来担任。”

“除了你以为,谁能镇住五军将领?”

李翊乃伏地而拜:

“臣蒙陛下厚恩,位居首相。”

“今国家有需,岂敢惜身?”

“若蒙不弃,愿效犬马之劳。”

其实,李翊提出五军都督一职,就是打算重新出山。

但这并不是说李翊要去前线打仗。

也不是说李翊要在后面微操。

正如李翊所言,他是直接节制五军将领。

他只在大战略、大方向上下达命令。

比如,让你先打丹阳还是先打吴郡。

过江之后,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配合,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策应等等。

再比如,

如果哪个校尉级别的军官犯了错,那么该将领是没资格直接杀他的。

必须先提前报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