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争取明年开春,征调到四十万民夫。”
“好了,若无别的事,诸位都退下吧。”
退朝后,暮色渐沉。
洛阳皇宫的廊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。
刘备遣退左右,独留李翊在宣室殿议事。
“子玉啊,“刘备轻抚案上竹简,语气似闲谈却暗含深意、
“伐吴资费虽已敲定,却还有一事未定。”
“爱卿可知朕所指何事?”
李翊目光微闪,执礼回道:
“陛下深夜相召,莫非是为伐吴主帅人选?”
刘备眼中精光一闪而逝,含笑点头:
“……子玉知我。”
“此次伐吴,朕调动河北、河南、青徐、荆州、淮南五军,合计二十万之众。”
“五军统帅各有所长,却需一人总领全局。”
“否则出现将帅不合之事,反倒容易出事。”
“只是你也知道,伐吴一事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。”
“这主帅人选,尤其得慎之又慎。”
“故朕适才没有在朝堂上说这件事,单独留下你。”
“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,说说看罢。”
“爱卿以为,谁是这次伐吴的最佳人选。”
李翊缓步至殿侧江东地图前,手指划过长江沿线。
“伐吴之战,以水军为先。”
“故主力必然是荆州军与淮南军。”
微微一顿,又接着补充道:
“荆州军黄汉升老当益壮,淮南军陈元龙深谙水战,此二人确为伐吴主力。”
“只是……”
“只是什么?”
刘备目光如炬。
“黄老将军虽有万夫不当之勇,只是年过七旬,恐不足以统领五军。”
李翊话说的很委婉。
说黄忠年纪大了,恐怕没有精力能够同时管辖五军了。
但刘备其实知道,李翊想表达的意思是老黄忠根本不能服众。
说白了,黄忠加入的时间很晚,全靠刘备捧他。
尽管后面确实有阵斩夏侯这样的赫赫之功。
但说难听点,刘备麾下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?
单论累积的功绩,比你黄忠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毕竟他们比黄忠多打了很多年。
后期也没有那么多战役可以打了。
况且黄忠年纪确实是大了,七十多的人了。
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
万一黄忠在前线真有个闪失,那南征军士气不立马崩了吗?
古人可是很迷信的,出征死主帅,非常不吉利。
更别说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了。
“那从河北军、河南军、青徐军里面选呢?”
刘备刻意避开淮南军,其心中所忧,溢于言表。
李翊沉吟半晌,缓声道:
“青徐军主帅是臧霸,他虽然也是功名赫赫,但恐怕很难让五军心悦诚服。”
“河南军呢?”
“河南方经重创,本就不是伐吴主力。”
“让河南军当主帅,如何使众军士信服?”
“河北军?河北军有没有可能?”
“河北军也不是伐吴主力,况河南军素来与河北军不睦。”
“真让河北军当了主帅,河南人又有不高兴了。”
河南军河北军的矛盾,是历史遗留问题。
最早在袁绍手下,他底下的党争主要就是河南士人与河北士人的内斗。
后来曹刘盟军伐袁,官渡一役,杀了近二十万河北人。
当时河北人可以说是把河南人恨透了。
李翊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,才在河北慢慢站稳脚跟的。
又是给河北人免徭役、免田赋,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,讨好袁氏门生故吏。
好不容易让河北人接受了自己,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统中原的河南大战。
当时曹贼这个畜生,大量强征河南民众。
拿他们当炮灰,想着就算打输了,也能够摧毁河南的战争潜力。
这就导致河北人又杀了不少河南人。
只能说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
听到这儿,刘备上下打量一眼李翊,意味深长地问道:
“子玉,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出山呢?”
话落,又觉得用词不当,改口道:
“或者说,你有没有考虑过南征呢?”
李翊摇了摇头,笑着说道:
“……我已经离开军队六年多了。”
“可你若是出战,五军必然心悦诚服。”
刘备一脸诚恳地说道。
作为内阁第一首相,凌烟阁功臣第一人。
李翊不论是功绩、资历、还是威望,都是群臣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