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0章 李关张赵陈,谁是天下第一大姓?(5 / 9)

羽、张飞、赵云等人虽然功名赫赫,但他们并不结党营私。

这是性格使然,

关羽跟士大夫处不来,张飞性子粗犷,不体恤小人。

赵云则完全是品性高洁,不喜欢拉帮结派站队。

虽然他们在朝中有势力,未来自己的子嗣肯定也会是齐汉的一大世家。

毕竟他们这一代人,

已经把后代十辈人该干的活儿给干了,该吃的苦给吃了,该努的力给努了。

后代想不受到恩泽都难。

只要后代持续受到恩泽,那他们就是世家大族。

只不过不会发展成李翊、陈登这种顶级门阀罢了。

陈登就是汉末环境下,正常发展出来的世家大族。

毕竟人本就出身于徐州大族,底子本来就厚。

而李翊则属于权势太重,地位太高,巴结他的人太多。

门生故吏想不多都难。

毕竟很多在众人看来很小的职位,在别人眼里却是人生巅峰的肥差。

而这样的肥差,往往只需要李翊点个头就可以给出去了。

甚至都不需要走什么程序流程。

因为在大人物的视角里,这些差事实在太小太小,太微不足道了。

“将军莫非是怕朝廷忌惮么?”

徐盛恍然,压低声音问道。

“非是怕,乃不得不虑。”

陈登停步窗前,望向南方。

“陛下雄才大略,然帝王心术,自古难测。”

“我在江南纵横二十余年,早已非昔日徐州的陈元龙了。”

“陛下也早已不是那个涿郡卖履舍郎,而是坐拥天下的九五之尊。”

“岁月会改变许多东西,我也很多年没再见过陛下了。”

“常言道,伴君如伴虎,君心难测,我也不知朝廷对伐吴一事是持怎样的态度。”

“所以才会在信中托李相,透露一些朝堂上的事。”

甘宁愤然道:

“这算什么道理!将军为汉室出生入死多年,难道还要因功见疑?”

“若如此,我等将士舍生忘死,为刘家人抛头颅洒热血,又有何意义!”

陈登转身,面色严肃,厉声叱道:

“兴霸慎言!此等话若传出去,徒惹祸端。”

蒋钦连忙在一旁打圆场说道:

“将军,兴霸性子直,并无他意。”

“只是我等淮南将士确实渴望继续为国家建立功勋。”

“昔日平定中原,多赖北方诸将。”

“今伐江南,正当我南方将士用命之时。”

甘宁也马上出声附和,连连道:

“正是!正是!”

“某的观点很简单,既然战事是在江南打的,就应该由俺们江南人来打。”

“合不该由他北人来争功。”

周泰微一颔首,沉声道:

“我觉得兴霸说的有道理。”

“吴军水师不可小觑,只有我们淮南水军能与之相敌。”

“况淮南诸健儿,日日戏水,夜夜弄潮。”

“便是三岁蒙童,也能下水。”

“此战首功,非我淮南人莫属不可。”

汉朝有两大水军,一个淮南水军,一个荆州水军。

但荆州水军由于在刘表病死,政权跌宕,经历了一波政治清洗。

导致死了很多优秀水军将领,水军发展也因受到赤壁之战影响而停滞。

后来诸葛亮主政荆襄时,本来使得荆州水军得以重新发展。

都又因爆了马谡这个雷,导致诸葛亮引咎辞职,到交州避祸去了。

荆州治事一直由马良代理,群龙无首下,自然是竞争不过淮南水军的。

陈登神色稍霁,回到座位,悠悠道:

“诸君心意,陈某岂会不知?”

“故已修书与李相,探听朝廷动向。”

众将闻言,皆露喜色。

李翊与陈登交情匪浅。

若有他从中斡旋,事情必有转机。

甘宁急忙问:

“李相可有回信?可曾提及伐吴主帅人选?”

陈登摇了摇头:

“书信方发,尚未得复。”

“诸君且耐心等候。”

“伐吴大计,没那么容易敲定。”

“等?等到何时?”

甘宁拍案而起,“这事儿难道还能有别的选择吗?”

“江南战事本就该由我江南人来打!”

“那些北方旱鸭子,懂什么水战?”

蒋钦亦附和道:

“正是!北人骑马尚可,操舟弄桨岂能与我等相比?”

“当年赤壁之战,也不是由我淮南水军出力最多么?”

徐盛却面露忧色,忽然提及一件大家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