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0章 李关张赵陈,谁是天下第一大姓?(4 / 9)

急于回答,而是目光扫过在座诸将。

徐盛稳重,蒋钦机敏,周泰勇猛,甘宁悍烈。

这些人皆是他多年栽培的心腹爱将。

“兴霸且稍安勿躁。”

陈登缓步至主位坐下,“朝廷确有伐吴之意,然此事牵涉甚广,非一时可决。”

徐盛拱手道:

“将军,自陛下定都洛阳以来,已历六载。”

“今曹魏困守益州,孙吴偏安江东,天下一统在即。”

“我淮南将士枕戈待旦多年,正当此建功立业之时,不可不争。”

蒋钦趁势接言:

“正是!正是!”

“去岁末水军演练,我部战船已能逆流直抵建业城下。”

“若得朝廷准许,必能一举荡平江东!”

堂内众将闻言,皆露振奋之色。

唯有陈登神色依旧淡然,手指轻叩案几,发出沉闷声响。

“诸君壮志可嘉。”

陈登终于缓声开口。

“……然灭吴之战非同小可。”

”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,根基深厚。”

“又有长江天险,易守难攻。”

“朝廷必慎选主帅,统筹全局。”

周泰拍案而起,大声说道:

“何须他选?”

“将军坐镇淮南多年,熟悉江南地形,水陆战法无不精通。”

“更兼将军乃我朝开国元勋,除李相外,朝中谁人能及?”

此言一出,众将纷纷附和。

他们跟随陈登多年,皆十分敬重这位照顾下属的长者。

陈登却微微摇头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。

“幼平此言差矣。”

陈登轻叹一声,“除李相外,汉寿公不也名重于世吗?”

闻得“汉寿公”三字,众人皆知是关羽。

而一想起关羽的名讳,在场诸将嘴角全都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。

遥想当年汝南之战时,关羽持节督淮南诸军。

其本意就是为了防止淮南军尾大不掉,让关羽过来消化军功。

偏偏关羽当时的性格又过于古板,与淮南诸将起了冲突。

后来还是经由鲁肃出面调解,此事在就此翻篇。

可翻篇归翻篇。

淮南诸将是绝不会忘记,关羽专门空降过来抢他们风头这一事的。

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次抢功,后来打荆州的时候,他们肯定能够争取到主攻的机会。

肯定不会让诸葛亮当主帅,淮南军给他当副手。

只能说一步错,步步错。

反正两家的梁子是就此结下了。

这件事,至今仍是淮南诸将心头的一根尖刺。

堂内霎时寂静。

甘宁瞪大眼睛说道:

“将军何出此言?”

“公久镇江南,深谙水战,压制孙吴多年,江淮皆畏。”

“难道灭吴之事,朝廷还能另择人选?”

难呐……

陈登叹一口气,起身踱步,宽袍随动作轻摆、

“古来功高震主者,鲜有善终。”

“陈某追随陛下多年,朝中又有李相这样的好友相助,得以在淮南坐镇二十余年。”

“如今我陈氏说是江南第一大姓也不为过。”

一般来说,

以前群雄割据,诸侯混战之时,可以对地方大量放权。

州牧这个职位便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产生的。

而后来建立国家,政权逐渐趋于稳定,理论上应该渐渐收回地方的权力。

至少不能让地方大员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,以免培养出过于强大的势力。

但刘备为了补偿陈登,默许了他留在江南发展。

刘备也不是没有想过把陈登留在中央。

因为你即便是离开故地,你的人脉关系依然存在。

就像李翊虽然到了洛阳当首相,但他在河北经营多年,是正儿八经的河北老大。

人脉网,门生故吏都在那儿。

不过陈登坚持要留在江南,一方面确实是不忍离开自己深耕多年的故乡。

一方面他习惯了江南的生活习惯,在那里还能吃到各式各样的海鲜鱼脍。

而最重要的一点是,陈登毕生的志向就是一统江南。

他在淮南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为灭吴做准备。

靠着刘备的默许,以及朝中又有李翊这样的重臣好友帮忙把关。

陈登这二十多年,已经发展成为了汉朝顶级的封疆大吏。

门生故吏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袁术了。

他说他的陈氏是目前的江南第一大姓,并没有吹牛的成分在。

甚至除了李氏外,目今的齐汉几乎找不到能够压制住陈氏的大姓了。

同为开国元勋,

像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