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,而是先遇孔明,(5 / 7)

与此书与之有关?”

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,指着其中一段文字:

“董神医在交州时,曾深入研究糖类对人体的影响。”

“书中此处明确记载:——”

“糖类甘美,然不可过食。”

“久服多量,肌肤易老,五脏受损。”

“更有消渴之症,终身难愈。”

消渴症也叫“解烦释渴”,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。

还会导致代谢紊乱。

在现代,它被叫做糖尿病。

“原来如此!”

张紘恍然大悟,猛地抬头,“使君欲以高糖之品贻赠曹丕,是因其素有嗜糖之癖?”

诸葛亮含笑点头:

“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,只是碍于曹家公子身份,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。”

“如今其承继父王,便如挣脱枷锁,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。”

“据细作回报,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,饮必加糖。”

“若得此交州极品糖品,必然爱不释手。”

张紘沉思良久,道:

“使君深谋远虑,紘不及也。”

“只是……”他仍有顾虑,“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跷?”

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:

“糖之为物,本无毒害。”

“曹丕自取灭亡,非我所逼也。”

言罢,他举杯向张紘。

“子纲入蜀后,只需设法将此物送入魏宫,余事自有天定。”

张紘终于展颜,举杯相碰:

“善!使君此计,可谓‘以蜜为刃,以糖作兵’呐,哈哈哈。”

“紘此行必不负所托!”

两人相视大笑,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。

院外蝉鸣阵阵,仿佛在为这场隐秘的谋划奏响序曲。

临别时,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,又取出一封密信。

“此信中有糖品食用之法,子纲可一并呈上。”

“切记,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,方能源源不断索要。”

张紘郑重接过,纳入怀中:

“……使君放心。”

“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,定能将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。”

诸葛亮深深一揖:

“天下大势,尽在此举。”

“子纲一路珍重。”

张紘还礼,转身上马。

马蹄声渐远,诸葛亮立于府门前。

望着远去的背影,手中羽扇轻摇,眼中闪烁着深不可测的光芒。

……

洛阳,未央宫。

刘备独坐案前,手中捧着一份奏报,眉宇间透着几分欣慰。

案几上摆着一只精巧的木匣。

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糖,在烛光映照下,熠熠生辉。

“……孔明啊孔明。”

“交州这蛮荒之地,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。”

刘备低声自语,指尖轻轻拨弄着糖粒,嘴角含笑。

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被贬交州时,朝中还有人议论,说这位‘卧龙’终究难堪大用。

可如今,交州商船络绎,糖业大兴。

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,俨然成了南方重镇。

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?”

刘备摇头轻笑,“若非荆州之失,孔明又怎会去交州,又怎会创出这‘霜糖’之业?”

正思忖间,殿外传来脚步声。

李翊手持奏章,缓步而入。

见刘备正对着糖匣出神,不由笑道:

“陛下今日心情甚佳?”

刘备抬头,见是李翊,当即招手:

“李相来得正好,快尝尝这个!”

李翊走近,见木匣中盛着洁白如雪的糖粒,不由一怔:

“此物……是白糖?”

无怪李翊诧异,因为他并未发明过白糖。

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。

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,便出现在自己眼前?

刘备眉眼含笑,道:

“正是!正是!”

“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‘霜糖’,比石蜜更甜,更纯净。”

李翊眉头微挑,伸手拈起一粒,细细端详,眼中闪过一丝讶异。

“霜糖?”

“不错。”

刘备点头,开口解释:

“孔明在奏报中言,此糖制法乃他改良所得。”

“如今交州糖业大兴,商税倍增,甚至可以远销蜀地、江东。”

李翊闻言,心中亦不由感慨。

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,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糖来。

不过转念一想,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。

交州这样一个盛产甘蔗的宝地,十分适合发展蔗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