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武六年,开春。
刘备正于德阳殿中批阅奏章,忽见李翊匆匆入内,手中捧着一份加急军报。
“陛下,成都急报。”
李翊双手呈上竹简,眉宇间带着几分凝重。
刘备接过展开,目光在简上扫过,神色渐渐变化。
良久,他长叹一声,将竹简轻轻放在案几上。
“曹操死了。”
殿中侍立的几位大臣闻言皆是一惊。
李翊微微颔首:
“细作来报,曹操于去岁冬日病逝于成都行宫。”
“临终前召曹丕、司马懿等人托付后事。”
李翊初看到这份奏报时,也感到有几分惊讶。
因为历史上的曹操活了六十六岁。
按理说,他应该死在四年之后才对。
不知为何,他提前四年死了。
难道说是因为他这一生屡挫屡败,有了心魔,导致心态受到了影响?
因为心态确实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刘备起身踱至殿窗前,望着窗外微微飘落的雪花,沉默良久。
这位与他争斗半生的枭雄,竟先他一步离世。
往事如烟,从青梅煮酒到赤壁鏖兵,从荆州对峙到中原争夺。
一幕幕尽在眼前闪过。
“传旨,明日大朝。”
刘备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,“朕要与众卿共议此事。“
次日清晨,文武百官齐聚崇德殿。
刘备端坐案前,环视群臣,缓缓道:
“昨日得报,魏王曹操病逝成都。”
“朕虽与曹操为敌半生,然其雄才大略,实为当世豪杰。”
“今闻其殁,不免感慨。”
殿中一片寂静。
刘备继续道:
“曹操既死,其子曹丕继位。”
“诸卿以为,朝廷当如何应对?”
话音未落,只见兵相太史慈大步出列,拱手道:
“陛下,曹操新丧,蜀地必然动荡。”
“臣请率精兵五万,入汉中直取成都。”
“此乃天赐良机,绝不可失!“
刘备尚未答言,鲁肃已出列谏道:
“不可!曹操虽死,然其宗室根基深厚。”
“其必委任夏侯惇、曹洪等镇守要地。”
“更兼司马懿在侧,此人智谋深远,颇有城府。”
“又因司马家族之事怀恨在心,必倾心竭力辅佐曹丕。”
“此时贸然进兵,恐难取胜。”
太史慈闻言,浓眉一竖:
“此言何谓!”
“不趁此时进兵,更待何时?”
“待曹丕稳定局势,再想取蜀难矣!”
鲁肃则正色道:
“子义勇猛,然兵者国之大事也,岂可轻动?”
“曹操经营蜀地多年,城防坚固,粮草充足,又有蜀道天险。”
“我军若孤军深入,粮草供给困难。”
“一旦受挫,进退维谷,悔之晚矣!”
“况古往今来,灭蜀本非易事。”
“此事尚需从长计议。”
二人争执不下,刘备目光扫过群臣。
见荀攸立于文官之列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似有所想。
刘备遂问道,“公达可有高见?”
荀攸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。
他也比历史上的自己活得要久。
按理说,到了他这个年龄,已经鲜少过问朝堂之事了。
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与名望,只需要让自己平稳落地就可以了。
多说多错,万一犯了点儿什么错误。
只会使得自己声名扫地,晚节不保。
不过既然刘备问起,荀攸乃从容出列,拱手道:
“陛下,太史将军欲速战,鲁大夫主张谨慎。”
“……二者皆有道理。”
“然臣以为,若只起中国之兵,急难取胜。”
“须用五路大兵,四面夹攻。”
“令曹丕首尾不能救应,然后可图。”
刘备眼中精光一闪:
“哦?不知是哪五路?”
“公达可细细道来。”
荀攸展开手中地图,指点道:
“其一,可修书一封,差使往西凉羌族部落,见羌族酋长。”
“赂以金帛,令起西羌之兵,先从旱路取武都。”
“羌人悍勇,曹军必分兵抵御。”
“其二,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,直入南蛮,见蛮王孟获。”
“令起南蛮之兵,攻打益州、永昌、牂牁、越嶲四郡。”
“以击西川之南。”
“蛮兵熟悉地形,可扰曹军后方。”
“其三,遣使入交州,命交趾太守士燮走西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