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2章 李相从不犯错,他如果错了,一定是(2 / 7)

,猛攻益州郡。”

(益州有益州郡)

“士燮久镇岭南,兵精粮足,必能牵制曹军部分兵力。”

“其四,差使至降将申仪处,令起上庸兵,西攻汉中。”

“申仪素有勇略,又熟悉汉中地形,可为我军前驱。”

“其五,命马超起关中之兵,会合凉州李严部。”

“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。”

“马超威震西凉,足可令曹军闻风丧胆。”

荀攸说完,拱手道:

“五路并进,共大兵十二万。”

“曹丕本非治世之主,手下倚仗不过司马懿耳。”

“其纵便有吕望之才,安能当此乎?”

刘备听罢,微微颔首,随即环视群臣。

“诸卿以为如何?”

这个提议刘备还是比较认可的。

因为不用起中原之兵,汉朝本土主要动用的就是雍凉兵马。

那个地区的兵马,本就是军费开支最大的地方。

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

不用白不用。

至于其他四路,都不需要刘备来承担粮草军费。

所以对汉军而言,打赢了当然最好。

打输了,也不会有太大损失。

刘备颔首,正色道:

“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,朕便照此意办理。”

“着令内阁即刻拟定章程,另密遣能言善辩之官四员为使。”

“分赴羌族、南蛮、交州、上庸。”

“另传旨马超,令其整备兵马。”

“与李严部会合,准备出阳平关。”

“……臣遵旨。”

众官齐声应喏。

朝议散后,雪下得更密了。

刘备未乘銮驾,只命两名内侍掌灯,独自踏雪往未央宫行去。

雪花落在他的眉睫上,很快融化成水珠。

洛阳的天气向来如此。

“传首相。”

刘备在未央宫坐定后,对侍立在侧的黄门侍郎道。

不多时,李翊匆匆而至。

他身着绛紫色朝服,腰间玉带微斜,显然刚从繁忙公务中抽身。

见刘备面色凝重,李翊整了整衣冠,恭敬行礼:

“臣李翊,参见陛下。”

刘备盯了他半晌,才道:

“子玉,今日朝议,你为何一言不发?”

“须知,卿为内阁首相,百官之首。”

“魏国发生如此大事,你却缄默不言,甚失朕望。”

李翊这才直起身来,却不急着辩解。

只是静静站着,任由窗外雪光映在他清瘦的面庞上。

他今年以及四十四岁。

一晃来到这个世界,已经二十多年了。

他早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。

取而代之的,是鬓角已见霜白,眼角细纹如刀刻般深刻。

“……陛下。”

良久,李翊才缓缓开口。

“非是臣不欲言,实是臣拿不准该不该出兵魏国。”

刘备眉头紧锁,沉声道:

“卿乃朕之肱骨,算无遗策,智谋超群。”

“怎会拿不准?”

“陛下明鉴。”

李翊轻叹一声,“若论行军布阵,臣不如荀公达。”

“论审时度势,臣不及鲁子敬。”

“且近日臣忙于学政之事,对魏国局势确实了解不深。”

前两句谦辞,刘备就当是没听见。

显然李翊后面那句话才是他想说的重点。

那就是这段时间,李翊的精力一直忙于学政。

也就是改革察举制,为科举选官制铺路。

这耗费了李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。

所以他对外国之事已鲜少过问,也算是放权吧。

正如荀攸提出的五路大军伐蜀事宜。

在李翊看来,能不能成功不好说。

但不论成功与否,试一试不吃亏。

毕竟汉朝只动用了雍凉地区兵马,这本就是军支大头。

赢了就是赚,输了那也吃不了多少亏。

安心交给下面人去做就行了。

刘备神色稍霁,示意李翊坐下:

“那依爱卿之见,觉得公达这五路大军之策,能否成功?”

李翊坐在绣墩上,双手交叠置于膝前,沉吟道:

“难说。”

“哦?”刘备挑眉,“此话怎讲?”

“五路并进,看似周全,实则各路人马难以协调。”

李翊分析道,“羌族、南蛮虽勇,却难持久。”

“交州士燮素来首鼠两端,未必肯尽用全力。”

“上庸申仪新降未久,忠诚堪忧。”

“唯有马超一路可恃,然关中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