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5章 一句久违知是我,却问当年狂客(3 / 7)

陈登羽并未马上作答,只是淡淡看向江岸上漂浮的断桨。

“我军战船损毁三成,箭矢仅余半月之数。”

“再打下去,我军也难以久持了。”

话落,转头看向徐盛:

“朝廷不予更多支援。”

“而两虎相争,必有一伤。”

“今各退一步,来日方长。”

陈登也想保存淮南军实力,不想再跟曹操继续耗下去了。

这才主动让步,劝两家一起罢兵。

三日后,陈登回到襄阳,安抚本地军民。

然后正式开拔,回返寿春去也。

荆州战事,暂告一段落。

……

洛阳宫中,香烟袅袅。

阶下文武分列两侧,皆肃然而立。

“诸卿,”刘备轻抚长须,声音沉缓。

“近日荆南失控,蛮夷作乱,虽因魏贼煽动。”

“然亦因上庸三郡为魏所据,使其出兵便利。”

“朕欲收复此三郡,不知众卿以为如何?”

上庸三郡位于汉中的东南方向,据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。

因为它可以堵住汉中方向出来的兵马。

历史上刘备是直接让刘封总督此东三郡,足见其重要性。

刘晔出列,拱手道:

“陛下明鉴。”

上庸之地,西接汉中,东连襄阳,实乃咽喉要冲。”

“昔曹操得此三郡,如虎添翼,今若不取,终为后患。”

之前刘备打输了汉中之战,使得曹操名义上据有了东三郡。

因为东三郡主要掌握在申耽、申仪这两兄弟手中。

他们是本地豪族,号称是,“聚众数千家。”

实力相当强劲,又占据重要的战略要冲。

故同时跟张鲁、刘表、刘备、曹操有来往。

再参考历史上占据上庸的孟达,他作为魏将,被曹丕宠着的同时。

居然还能同时被诸葛亮、孙权拉拢。

游离于魏蜀吴三国之间。

也足以证明上庸地理位置重要。

刘备早就想收复这里了。

只不过此前汉中之战的战败,让他短时间内不好主动提。

如今合肥与枝江相继打了场大胜仗,刘备认为是时候谈东三郡的问题了。

“晔公所言极是。”

庞统出列,出言附和:

“然上庸三郡现为申耽、申仪兄弟所据。”

“此二人乃当地豪强,虽表面臣服,实则首鼠两端之辈也。”

“今曹操新败于枝江,士气低迷,正是招抚申氏之良机。”

申氏兄弟更偏向一种半独立的势力。

明面上是向朝廷臣服的,但又在汉魏两国之间摇摆不定。

现在趁着曹操弱势,确实是一个加强对东三郡控制的良机。

刘备眼中精光一闪,微微颔首:

“士元之言甚善。”

“然申氏兄弟久据上庸,恐非言辞可动。”

“纵使其表面归顺,若无我军实控,终难安心。”

李翊踏步出列,谏言道:

“陛下,臣以为当遣一军进驻上庸,名为协防,实则掌控。”

“申氏兄弟若识时务,自当俯首。”

“若怀二心,亦可雷霆击之。”

“总之,至少不可使其像此役这般,随意借道给曹魏。”

刘备连连颔首,“子玉之言,甚合朕意。”

“不知众卿家以为,当遣何人挂帅?”

殿中一时沉寂。

要知道,刘备手上最不缺的就是良将。

但是,李关张赵等功勋元老,皆已经功成名就。

不到万不得已,这帮开国老将是不会轻易挂帅的。

像李翊,在先后打完河南之战与关中之战后,基本上没再上过战场了。

位极人臣的,再立下军功,刘备也赏不了了。

所以李翊这帮老臣,基本都是在后面看戏,处理国家大事。

且刘备也确实更加倾向于,培养一些年轻人。

李翊再度拱手:

“陛下,臣举荐张郃将军。”

“张将军久经战阵,威名远播,足可镇住申氏兄弟。”

“更可选拔年轻将领随军历练,以张将军为帅,实则培养后进。”

此言一出,众臣议论纷纷。

张郃乃河北宿将,是李翊带出来的人。

李翊虽不在掺和军事,却又大肆举荐自己的门生。

前脚举荐张辽,后脚又举荐张郃。

这不等与其还是在为自己牟取私利吗?

但刘备对此却满不在乎,

在他看来,何者为公,何者为私?

于国有正,便是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