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5章 一句久违知是我,却问当年狂客(4 / 7)

于国有害,便是私。

张辽是李翊门生故吏不假,但人确实是在逍遥津立下了不世战功。

如今李翊举荐的张郃,也是刘备非常欣赏的人物。

出兵上庸的军事行动,其实更加偏向于武力威慑。

所以更加需要老成持重的将领出马,张郃显然是非常合适的。

而且正如李翊所言,此战主要目的是培养年轻人。

张郃作为老将,更多是为了压阵镇场子的。

年轻新秀才是主角。

最终,刘备采纳了李翊的建议。

遂下诏拜张郃为主帅,又令陈到为副将。

两名老将压阵,绝对能够镇得住场子。

因为年轻人嘛,年轻气盛,少不更事。

如果单靠他们,万一内部起了争执,该听谁的?

所以需要有老将坐镇。

然后,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,令其择日启程。

因上庸之战并非生死大战,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。

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将,皆欲借此机会让自家子弟历练一番。

当然,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。

真实想法,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。

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,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。

一时间,洛阳城内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。

或送礼,或请托,只求自家子侄能随军出征。

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,门庭若市。

张郃本就是标准的职场人,很会来事儿。

如今又掌了兵权,自然成了众人巴结的对象。

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,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。

不敢来者不拒。
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。

并没有明确反对。

以张郃的情商,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。

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!

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,面对这个问题。

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,良弓藏。

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。

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。

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,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隐患。

影响不到他这一代,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。

但第三代、第四代就难说了。

毕竟三、四代的君臣关系,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。

……唉,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。

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,便不再推拒。

于是,

关羽之子关平、关兴,张飞之子张苞。

赵云之子赵统、赵广,张辽之子张虎。

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,皆被塞入了军中。

他们这些人,有的是自发请愿,有的是被父亲胁迫。

总之,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,都将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。

一时间,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,竟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贵族兵”。

……

话分两头,

洛阳相府内,薄雾未散,庭中花木沾露。

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,轻手轻脚地穿行于廊下。

袁莹着一袭浅碧色襦裙,乌发松松挽起,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箧。

她指尖灵巧,将一卷卷竹简、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。

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,轻轻抚平褶皱。

“安儿,今日入太学,可要仔细些。”

她嗓音清甜,带着几分娇俏,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。

“太学乃天下英才荟萃之地,旁人想进都进不得。”

“不要觉得你能进学,便是理所当然。”

“你去了后,当要勤勉向学,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。”

李安年方八岁,生得眉目清秀。

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,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。

他乖巧地点头:

“母亲放心,孩儿一定用功读书。”

袁莹抿唇一笑,又压低声音道:

“还有一事,你父亲不喜张扬。”

“到了太学,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。”

李安眨了眨眼,问道:

“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?”

袁莹眼珠一转,笑意盈盈:

“就说……你是京城富商之子,家中做些绸缎买卖,可记住了?”

李安认真点头:

“孩儿记住了。”

正说着,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。

李翊一身朝服,腰佩玉带,负手踏入内室。

他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