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4章 历史证明,惹谁都别惹汉使(2 / 7)

刺史要大。

由于李翊的主动放权,刘备基本上收回了北方的权力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

但南方由于发生了“马谡事件”,导致陈登手上仍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。

且由于没给开国大臣们封王,刘备也不好主动提出收回淮南的权力。

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李翊,

面对权力的诱惑,能够拿得起放得下。

李翊与刘备之间有着超乎“君臣”、“师徒”,但其他人没有。

刘备如果像对待李翊那样对待陈登,只会使跟自己创业的老兄弟们寒心。

所以至少目前,刘备依然默许陈登在淮南当一个封疆大吏。

这是刘备仁义的一面。

毕竟,如果朝廷真要收回淮南,那陈登也挡不住。

但刘备不会这样做,他不忍看到自家兄弟手足相残,使得吴人渔翁得利。

刘备曾这样对手下人说道:

“朕虽兴汉室,然绝不会像高祖皇帝对待淮阴侯那般,对待诸位兄弟!”

这是他称帝后向众人许下的承诺,

说是发自真心也好,说是收买人心也罢。

总之,刘备现在得为他许下的承诺买单。

不过,

也正是因为淮南地方权力极大,所以刘备才会下令让陈登“自己解决”。

马良苦笑道:

“如此说来,朝廷是无力增援了。”

陈登收起诏书,目光坚定:

“虽无援兵,然天佑大汉,必有转机。”

“荆南虽叛,未必人人附逆。”

“蛮族之中,必有仍念汉恩者。”

马良思索片刻,忽道:

“……将军此言倒是提醒了我。”

“五溪蛮王沙摩柯,曾受孔明先生厚恩,至今未曾参与叛乱。”

“只是其部落居于武陵深山,难以联络。”

陈登眼中精光一闪:

“此天赐良机也!”

“若能得沙摩柯之助,荆南局势或可扭转。”

随即转向徐盛、蒋钦二将,“汝二人速遣精干之士,潜入武陵,邀沙摩柯来见。”

“切记,此事须隐秘行事,万不可走漏风声。”

二人拱手:

“末将遵命!”

三日后,月明星稀。

江陵城外一处隐蔽的山林中,陈登只带亲兵十人,静候沙摩柯到来。

约莫子时,林中忽闻窸窣之声。

继而数十名身着兽皮、手持奇形兵器的蛮族战士悄然出现。

为首一人,身高近丈。

面如重枣,耳戴铜环。

正是五溪蛮王沙摩柯。

沙摩柯上下打量陈登,声如洪钟:

“你便是诸葛孔明派来的人?”

“非也。”

陈登坦然道,“诸葛孔明已去了交州。”

“登奉天子命,前来镇守荆州。”

沙摩柯面露失望:

“我只认孔明先生。”

“他待我族人以诚,教我耕种,赠我盐铁。”

“若非念他恩情,我早随其他部落反了。”

诸葛亮在安抚少数民族方面,在整个三国里几乎是t0一档的存在。

能让畏威而不怀德的蛮族都感念其厚恩,足可以见其有着独到的人格魅力。

陈登不慌不忙,自怀中取出一封书信:

“登离寿春时,孔明先生曾托我带信给大王。”

沙摩柯急忙接过,借着火把光亮细看。

信中诸葛亮言辞恳切,回忆与五溪蛮交往旧事。

并请沙摩柯念在往日情分,助陈登平定叛乱。

看毕,沙摩柯长叹一声:

“孔明先生果然未忘旧约!”

其实这封信是陈登伪造的。

诸葛亮身在交州,那里交通闭塞,两地沟通极为不便。

估计荆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,又哪里会得空给沙摩柯写信呢?

陈登见状,赶紧趁热打铁说道:

“大王明鉴。”

“曹操僭制称王,乃国之巨贼也。”

“此番他煽动荆南叛乱,不过是想利用蛮族对抗朝廷。”

“一旦得势,必会反过来镇压各族,以此巩固其统治。”

沙摩柯沉吟道:

“其他部落都说曹操能改变局势,跟着他能分得土地盐铁。”

“此一时之利也。”

陈登正色道,“我大汉立国四百余年,对四方各族,向来怀柔。”

“若大王肯助朝廷平叛,登可代表天子承诺。”

“战后五溪蛮自治如旧,免赋三年,另赐盐铁农具。”

沙摩柯眼中闪过挣扎之色,良久,终于重重顿足:

“好!我信孔明先生,也信你陈元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