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哭!莫哭!”
母亲抱着孩子来回踱步,却怎么也哄不住。
“再哭,辽来矣!”
父亲忽然低喝一声。
婴孩的哭声戛然而止,睁着泪眼惊恐四望。
这一幕,在江东各地不断上演。
不知从何时起,“辽来”二字,竟成了止儿夜啼的咒语。
“阿母,张辽是何模样?”
一总角小儿怯生生问道。
老妇人神色凝重:
“那张辽身高八尺,面如重枣,眼若铜铃。”
“手持一杆长戈,骑白马如飞,杀人如麻!”
小儿吓得钻进被窝,再不敢出声。
至此,“张辽止啼”的典故由此诞生。
……
吴王宫内,钟鼓齐鸣。
孙权高坐主位,紫髯微垂,面色肃穆。
阶下文武分列。
凌统身披素甲立于武官之首,腰间白绫未除,显是仍在父丧之中。
“逍遥津一战,诸将用命,虽有小挫,忠勇可嘉!”
孙权环视众臣,声音沉厚,“凌操将军力战殉国,追封都亭侯,谥曰‘刚侯’。”
阶下顿时一片肃然。
凌统出列,单膝跪地,甲叶铿锵:
“臣代亡父,谢大王恩典!”
孙权微微颔首,又道:
“凌统临危护主,忠勇无双。”
“擢升偏将军,增部曲六百人。”
因为凌统的三百亲兵全部战死,所以孙权为了补充他,把原来的数目给他增加了一倍。
但须要注意的是,这里给凌统增部曲六百人,不是说孙权要给他六百人。
而是允许凌统募兵的时候,可以多募六百人。
这就是东吴的授兵制度。
将领们可以自己主动征募士兵,然后士兵的军饷、甲胄维护、兵器的提供都由将领本人承担。
吴将如果想要养兵,就只能努力打仗,抢夺战利品。
同时,为了防止将领们尾大不掉。
每一员将领的募兵数目都是有限度的。
即你在征募了一定数目的士兵后,就不能继续征兵了,否则便是违法。
这也是为什么孙权说要给凌统增部曲六百人的原因。
凌统再拜:
“臣必肝脑涂地,以报大王厚恩。”
“潘璋临阵斩逃兵稳军心,加封溧阳都尉。”
“吕范、宋谦力战不退,各赏金百斤。”
“贺齐接应有功,拜奋武将军。”
孙权一一封赏完毕后,忽又想起陈武尸首还未能带回,不由悲从中来,叹道:
“唯陈子烈将军.孤对他不起……”
话音未落,殿外忽传急报。
“报——陈将军灵柩已至秣陵东郊!”
孙权猛然起身,紫髯微颤:
“备驾!孤当亲往祭奠!”
秣陵东郊,白幡如雪。
陈武灵柩停于新筑墓穴之旁,棺椁上覆盖着吴王亲赐的战袍。
三千白甲军士列阵四周,枪戟如林。
忽闻鼓乐哀鸣,孙权素服而来,身后跟着文武百官。
凌统见那棺椁,想起当日陈武为护主而死的惨状,不由虎目含泪。
“子烈!”
孙权抚棺大恸,“痛失股肱,如折孤一臂也!”
众臣见状,无不落泪。
张昭上前劝道:
“大王节哀,陈将军在天之灵,必不愿见大王如此。”
孙权拭泪,亲自执绋引柩。
当棺木缓缓入土时,忽有亲兵捧上一柄断刀——正是陈武临终时所持。
孙权持刀泣曰:
“此刀随子烈征战十余载,今当陪葬!”
孙权与陈武的关系非常好。
主要因为陈武非常敬重孙权,对他忠心耿耿。
在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士时,孙权便再是无情无义,也忍不住为之悲痛。
孙权正欲将断刀放入棺中,忽似想起什么,转头问侍从:
“子烈生前最宠爱的那个会弹琴的姬妾何在?”
侍从低声答道:
“回大王,正在府中守灵。”
孙权紫髯微动,沉声道:
“传孤令,赐她白绫三尺,随子烈同去。”
此言一出,满场文武俱惊。
张昭手中笏板“啪嗒”落地,顾不得拾取,急步出列:
“大王不可!”
“活人殉葬乃蛮夷陋习,中原早废数百年矣!”
这里张昭刻意提到中原早就废除了这个陋习。
言外之意,中原之外的地方依然存在活人殉葬的仪式。
这也是孙权为什么会理所当然的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。
因为江东就是存在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