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3章 张辽威震逍遥津,江东鼠辈得其名(3 / 7)

“小贼,汝父不识时务,汝亦欲寻死耶?”

“莫急莫哭,这便送你父子下去团聚。”

“甘某的刀——很快!”

凌统怒发冲冠:

“狗贼!纳命来!”

凌统似疯了般,双戟狂舞,招式愈发凌厉。

甘宁一时竟被逼退三步,心中暗惊:

“此子勇烈,更胜其父!”

此时凌家三百亲兵已折损大半,河岸尸骸枕藉。

张辽见状,亲率精锐围来:

“生擒凌统!”

凌统浑身浴血,甲胄破碎,仍死战不退。

亲兵队长大呼:

“少将军速退!某等断后!”

他们都是凌家的宗族部曲,对凌家父子绝对忠心。

也相当于是死士。

值此危难之刻,他们绝对不能允许凌家人全部战死。

必须保存凌家血脉!

言罢,亲兵队长率最后数十人结阵迎敌。

顷刻间,尽数战死!

南岸忽闻鼓声震天,却是贺齐率三千援军赶到。

贺齐望见北岸惨状,急令:

“弓弩手掩护!舢板速往接应!”

凌统独战群敌,忽觉背后河风凛冽——竟已被逼至绝境。

张辽惜才,立马高坡,沉声道:

“那小将,降了吧!”

“趁早归顺朝廷,与我等一同匡扶大汉河山!”

凌统仰天大笑,怆然道:

“吴越男儿,宁死不降!”

言罢,反手割断铠甲系带,纵身跃入湍流。

“不好!”

甘宁见凌统要跑,疾呼:“放箭!放箭!”

箭雨倾泻而下,凌统却已没入水中。

张辽抬手止住弓箭手,叹道:

“真虎将也!”

贺齐在南岸见状,急令善泅者下水接应。

忽见下游处有人攀住礁石,正是凌统。

他竟负甲泅渡三十丈,被救起时十指尽裂,仍紧握双戟不松。

此时汉军阵中鸣金声起。

却是张辽望见吴军大部队旌旗已现,遂下令收兵。

甘宁不甘地望着南岸:

“将军,何不乘胜追击?”

张辽摇头:

“此役已杀大量吴军精锐,吴军损失惨重。”

“且以七千破十万,足已威震江东。”

“今吴军复来,恐合肥有失。”

“不若见好就收,退回城去。”

遂率军徐徐退入城中。

贺齐见汉军退去,亲率五百敢死渡过残桥,打扫战场。

士卒忽捧一物来报,“将军请看!”

竟是孙权遗落的紫金盔缨。

贺齐郑重收好,又见凌操尸身不倒,倚枪而立,双目圆睁。

贺齐含泪抚其目:

“老将军放心,主公已安,少将军得存。”

凌操尸身这才缓缓倒下。

……

是夜,合肥城内,灯火通明。

张辽端坐于军帐之中,众将分列两侧。

酒肉满案,庆贺大胜。

然而,张辽眉宇间却隐有一丝憾色。

他放下酒樽,环视诸将,沉声道:

“今日一战,虽破吴军。”

“然有一事,吾心难安。”

甘宁抱拳问,“将军何忧?”

张辽沉吟片刻,挥手令左右押上几名吴军降卒,问道:

“汝等可知,今日逍遥津北岸,有一紫髯将军。”

“上身长而下身短,善骑射,此人是谁?”

降卒伏地战栗,不敢隐瞒,答道:

“回将军,此乃……吴王孙权。”

帐中骤然一静。

“孙权?!”周泰拍案而起,须发皆张,“竟是孙权亲临?”

张辽长叹一声,闭目摇头:

“吾早该想到!紫罗伞盖,华服锦袍,非吴王而谁?”

“若早知是他,纵使千军万马,亦当擒之!”

“惜哉!痛哉!”

这是张辽一生中,最接近生擒孙权的机会。

但因为在阵中没能认出孙权,而使其逃走。

有人问,张辽八百人突袭孙权车盖时,不是见过他吗?

而且还让孙权下来单挑,张辽怎么会认不出孙权来呢?

按后世的猜测,

可能是因为当时离得太远,张辽又是只追孙权的车盖,所以看不清楚孙权具体长什么样。

并且逍遥津之战时,孙权狼狈不已,没有往常的威仪。

加上又是两军混战,形势紧急,所以张辽没能认出来。

但不过怎么说,这绝对是张辽平生之大憾。

甘宁亦懊悔不已,恨声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