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,岂非要败在这些庸才之手?”
李翊闻言,整肃衣冠,出列伏拜。
“臣有负圣恩,失察之罪,不敢推诿。”
他声音沉稳,却无半分辩解。
“王雄举荐非人,臣身为内阁首相,难辞其咎。”
“今陛下降其为代郡太守,已是宽仁。”
“臣请自罚俸一年,以儆效尤。”
刘备凝视李翊片刻,见他神色坦然,毫无推诿之意,怒气稍缓。
“罢了,”天子长叹一声,“此事也不能全怪你。”
“国家初立,百废待兴。”
“选官之制尚未完善,你已竭尽所能。”
刘备也意识到这不是李翊的问题。
之所以会造成这种问题,还是刘备势力从地方诸侯转变为了一个国家政权。
从前的地方官员,大多“任人唯亲”,选一些信得过的心腹人员上任。
这主要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。
但弊端就是,也容易让这些大员在地方上发展成封疆大吏。
如今刘备做了皇帝,自然要慢慢收回地方权力到中央来。
李翊回到朝廷,名义上仍是北方的老大。
但很多人事任免他已经不参与了。
因为郡守也是有任期考核的,到期了就换。
事实上,北方算是最先恢复任期考核的。
这离不开李翊主动放弃大权的功劳。
相比之下,南方的权力刘备还未能完全收回。
就比如淮南领袖陈登。
封赏功臣时,刘备曾暗示陈登留在中央朝廷。
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收回南方的地方权力。
而陈登即便回到了中央,他也会跟李翊一样,名义上依然是淮南的老大,江南的老大。
毕竟自己在那个地方干了那么多年,人脉都在那里。
不会说把你调离了该地,你就失去全部了。
只不过继续留在那里,确实会使其人脉越来越广。
但是陈登自在惯了,并不想回中央朝廷任职。
他也更喜欢待在江河边吃鱼脍。
洛阳的鲤鱼,早已不食了……
刘备无奈,只得成人之美,委任了陈登为“淮南总督”。
人毕竟是开国功臣,他可不想人们非议他老刘薄待功臣。
但刘备也并未对此感到有多焦虑。
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慢慢来,不用着急。
至少目前国家的运转,还是蒸蒸日上的。
“陛下圣明。”
“臣必严查北方诸州官员考绩,整顿吏治,绝不容尸位素餐之辈贻误国事。”
李翊再拜,众群臣跟上。
刘备乃挥了挥手,示意小黄门宣布退朝。
待退朝后,刘备独留李翊于书房。
檀香袅袅,窗外竹影婆娑。
玄德亲手斟了一盏茶推至案前。
“李卿,今日之事,朕思来想去。”
“这察举选官之制,是否存在些许弊病?”
李翊双手捧茶,眉眼低垂:
“陛下何出此言?自孝武皇帝创察举之法,四百年来选官任能,皆循此制。”
“难道陛下想变祖宗之法么?”
呵。
刘备笑出了声,屈指敲了敲案几。
“此处就你我二人,何必打这等官腔?”
他目光灼灼,“朕不信你这内阁首相处心积虑推广私塾、改良造纸,就只为让百姓多识几个字。”
茶烟氤氲中,李翊终于抬眸。
“陛下圣明。”
他轻啜一口茶汤,“只是此事……急不得。”
“哦?”
“察举制根深蒂固,牵涉天下士族利益。”
李翊眉头轻皱,正色说道:
“若贸然更张,恐生变乱。”
“臣这些年广设私塾、刊印典籍,正是为日后将来做准备。”
察举制在汉朝实行了两三百年后,各种弊端在东汉中后期开始显现。
比如士人伪造名誉,举主营私舞弊等等。
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就是,举孝廉的本质就是举亲朋。
再说得直白一点,也可以称之为校长推荐制。
所以到了公元132年,针对察举制的弊端。
尚书令左雄便提出了改革察举制的一系列新政策。
包括但不限于,限制被举者的年龄。
同时被举孝廉的,一律要到中央来举行考试。
考试的内容为,“诸生通章句,文吏能笺奏。”
要是以儒生身份被举荐的,还要考你儒家经术。
而以官吏身份被举荐的,则要考你行政文书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阳嘉新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