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,南宫。
这日,早朝。
刘备端坐于座上,指尖轻叩案上名册。
今日乃茂才是验试之期。
刘备今日也是心血来潮,打算亲自考察一下自己手下的人才。
阶下跪着的青衫士子,正是幽州刺史王雄举荐的涿郡茂才崔和。
崔和年约三十,面容白净。
眉目间透着几分书卷气,却无半分干练之色。
所以诸子当中,刘备挑了他来考核。
“崔生。”
见刘备呼喊,崔和双手捧策,声音微颤:
“臣崔和,叩见陛下。”
刘备略一颔首,目光扫过他的策论,眉头微蹙。
“崔生,朕观汝之文,引经据典,辞藻华美。”
“然治国安民,非徒以文章取胜。”
“朕且问汝——”
他合上竹简,声音沉缓:
“若汝为县令,遇春旱无雨,百姓饥馑,当如何处置?”
崔和一愣,随即拱手答道:
“臣当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”
刘备目光微冷:
“仓中存粮几何?当放多少?如何确保不遭豪强侵夺?”
崔和额角沁汗,支支吾吾地答道:
“此……此事当依朝廷旧例,由县丞、主簿核算……”
啪!
刘备猛然拍案,震得茶盏叮当。
只见这位开国皇帝,龙颜大怒,厉声叱道:
“朕问的是‘汝’当如何!”
“一县之令,竟连仓廪之数都不知?”
“遇灾不谋,事事推诿,朕如何敢将百姓交予汝手?”
阶下众臣屏息,殿内一时寂然。
满朝文武,莫敢有发声者。
“这崔和是何人举荐?”
刘备出声问。
齐汉目前仍然沿用的是察举制的选官制度。
这毕竟是贯穿大汉四百年的祖宗之法,不可能马上更改。
刘备之所以选择要亲自考核诸子,也是对自己的子民负责。
毕竟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,那可是有着相当大的殊荣。
比如孝廉,基本上都要拜为郎官,也就是中央朝廷的候补官员。
而茂才比之孝廉更加高级,是会直接委任到地方去当县令或令的。
还有的茂才,会被直接任命为两千石官员,也就是郡守、九卿级别。
所以“茂才”是察举制当中,最为尊贵的。
一般是州举或郡举。
刘备当豫州牧时,就曾给袁涣和袁谭举过茂才。
此外,茂才每年三公可各举三人。
光禄勋可以举一人,司隶校尉可以举一人。
如果有位比三公的将军,也可以举一人。
算下来,每年茂才的名额至多二十人左右。
这个数量不及孝廉的十分之一。
凡事物以稀为贵,这使得举茂才成为当时社会一种极其崇高的荣誉和显赫的资历特征。
刘备也是当过平原令的,知道治理一县需要多大的才能。
但这个崔和显然没有达到他心目中的及格线,故这才发问是谁举荐的。
或有人答曰:
“此为幽州刺史王雄举荐。”
此言一出,
朝中有与王雄交好的大臣,连忙出列,帮好友说话:
“陛下息怒!崔和虽不善实务,然经学精深。”
“若能假以时日,必可成为百里之才。”
“假以时日?”
刘备冷笑,“朕的百姓可等不得‘假以时日’那天!”
他起身踱至崔和面前,目光如炬。
“汝既读圣贤书,可知‘民为邦本’?”
“朕起业之始,一生以民为本,以民为贵。”
“纵如今身是九五,亦不敢忘。”
“汝为茂才,后必为一县父母官。”
“一县之令,上承朝廷,下抚黎庶,非是让汝坐而论道!”
“若连仓粮之数都算不清,如何安民?如何治县?”
崔和面如土色,伏地不敢抬头。
刘备拂袖转身,厉声宣布:
革除崔和茂才的资格,发回原籍重修吏治。
罚王雄俸禄半年,降为代郡太守。
处置完王雄与崔和之后,殿中的气氛异常凝重。
众官员无不肃穆,生怕惹祸上身。
刘备余怒未消,目光扫过群臣,最终落在内阁首相李翊身上。
“李相。”
天子声音低沉,“北方诸州,皆由你总领。”
“可看看这王雄举荐的是何等人物?”
“朕在朝堂之上,纵有明察秋毫之心,亦难尽知地方实情。”
“若天下官吏皆如此辈,朕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