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够大益国家收入,臣恳请魏王举之。”
关于蜀锦的地位,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就点评过了,叫——
“刘璋暗弱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。”
在诸葛亮看来,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
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,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陈。
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。
只要是稍微有点远见的政治家,都能意识到蜀锦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。
它将会是蜀地创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。
司马懿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在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后,将发展蜀锦产业的想法说出。
“若能够使蜀锦大量生产。”
“便能使官俸半锦半钱,使锦价自稳。”
“军饷亦可以锦代饷,商税许锦抵纳,则四方商贾辐辏。”
司马懿提出的观点,就是希望打造一个“锦本位”的货币系统。
通过让直百钱与蜀锦直接挂钩,那样一来,便使得“直百钱”获得了信用价值。
同时,通过让蜀锦直接作为官俸、军饷发放,便能巩固其在蜀地的“锦本位”地位。
“荒谬!”
只见彭恙拂袖而出,厉声道:
“蜀地本狭,若弃农桑而逐锦绣,岂非舍本逐末乎?”
秦宓亦出列附和:
“昔管仲治齐,首重五谷。”
“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。”
“今我蜀魏地不过三郡,民不过百万。”
“若再驱民织锦,田畴荒芜。”
“他日刘备举兵来伐,我等何以拒之?”
殿中文武闻言,多有窃窃私语者。
曹操坐于王座,目光深沉,未置可否。
司马懿不急不躁,待二人言毕,方缓步出列,拱手道:
“彭公、秦君所虑,诚为老成谋国之言。”
“然——”
司马懿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,徐徐展开:
“此乃细作所探,李翊治幽州之策。”
“渔阳郡置牲畜之市,立期货之约。”
“牧民不辍放牧,商贾不废转运,而府库岁入反增三倍。”
要打败自己的敌人,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敌人。
这些年,司马懿一直在了解李翊的方方面面。
细致到李翊做事的每一个行动逻辑,他都要去分析解读。
去理解,为什么他要这样做?
然后再举一反三,如果把自己换到他这个位置上,自己又该怎么做?
幽州的经济奇迹,无疑是李翊政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这也是令天下士人,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环。
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
他的行为逻辑是那么的反常识,可偏偏使得幽州实现了自给自足。
司马懿也好奇,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去鄙夷、质疑。
恨自己的敌人,也要尊重自己的敌人。
司马懿花费大量时间去专研李翊治幽州的思维逻辑。
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。
那就是,商业、手工业与农业是并不冲突的!
长期一来,统治者们都普遍认为人们只要去经商,就会导致耕田的人变少。
而商人又大多精于算计,远不如农民老实听话。
所以统治者们大多选择重农抑商,不太希望商人能够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而三国时期,只有诸葛孔明一人想通了这一点。
他就认为商与农两者是并不冲突的。
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,商业也是能够反哺到农业的。
正是因为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,才把蜀锦打造成了世界名牌。
以至于连魏国的官员、甚至包括曹丕在内都穿蜀锦。
而这也为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。
使得诸葛孔明有大量的本钱去北伐,征伐曹魏。
换作以前,司马懿肯定是不能够想明白其中的关节的。
但通过专研对手,专研幽州的经济奇迹。
使得司马懿改变了原来落后的观点,他认为蜀锦就是魏国的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金矿!
“哼!”
彭恙冷哼道:
“李翊奸贼,岂可效仿?”
司马懿不以为忤,继续道:
“李翊虽为国贼,然其经济之策,确有可取。”
“幽州本苦寒之地,今却仓廪充实,战马成群。”
“何也?”
他环视众人,声音渐沉:
“因知‘农桑不废,而商贾可兴’之理也!”
秦宓皱眉道:
“蜀地与幽州地域不同,不可类比。”
“虽然不同,但亦有可取之处。”
司马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