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7章 夙兴夜寐,司马治蜀(4 / 6)

提高声调,目光环视殿中众人。

“蜀地山多田少,纵使尽地力之教,岁收不过百万斛。”

“而蜀锦一匹,在江东可易米三十斛!若岁出十万匹。”

“便是三百万斛粮草!”

“且织锦多由妇孺为之,何碍于农耕?”

彭恙讥笑道:

“纵然蜀锦可易三十斛粮米,但只恐江东也未必每年都能够拿出来三百万斛粮草与我们交易蜀锦。”

“何况,哪日魏吴交恶,断绝来往。”

“蜀锦岂非烂在手中?”

此言一出,连司马朗都听不下去了。

彭恙这话,完全是属于抬杠。

司马懿说换三百万斛粮草,那属于是举例。

怎么可能生产出来的十万匹蜀锦,真的全拿去换粮食?

纵然吴人同意,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呐?

司马懿也不恼,耐心地解释道:

“并非都易粮草,正如臣适才所言。”

“锦可代饷,士卒得锦,转售获利,士气必振。”

“锦可易马,西羌贵锦,可易良马。”

“我蜀地毗邻凉州,两地互市,可弥补蜀地缺马的不足。”

彭恙顿时有些恼羞成怒,叱道:

“此乃诡道!岂是王政?”

“彭公!”司马懿突然厉喝。

“今刘备虎据中原,拥百万之众。”

“若我蜀魏不另谋富国之策,难道坐以待毙乎?”

他转向曹操,言辞恳切:

“大王明鉴!李翊能以商道强幽州,我等为何不能以锦业富蜀地?”

“若因循守旧,他日两军对垒。”

“我军粮饷不继,刀兵不利,纵有险关雄城,亦难挡刘备雷霆之势啊!”

“愿大王明察!”

言罢,竟纳头便拜,磕地如捣。

殿中一时寂然。

曹操终于缓声开口:

“孤以为,仲达之言甚善。”

“着令汝办理此事。”

彭恙、秦宓面如土色。

司马懿则连连顿首谢恩,感激不尽。

诏令既下,司马懿即着手整顿蜀锦产业。

他深知,若欲使蜀锦成为魏国经济支柱,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。

他先奏请曹操,请于少府之下专设“锦官署”。

曹操从之,命其领锦官令。

总揽全国蜀锦生产、贸易诸事。

又于成都、广都、江州三地设立织造坊。

各置监工、匠师、染匠百人,严明分工。

同时,司马懿也意识到了蜀地非常适宜养殖蚕桑。

但是蜀地的桑田大多分散,产量不稳。

于是司马懿下令:

免除桑户赋税,凡植桑十亩以上者,免其家口算赋。

另设蚕官督产,于各郡县置“蚕官”。

专司桑田扩种、蚕种改良。

同时,以锦易丝。

凡边地蛮夷献生丝者,可按市价兑以蜀锦。

为了鼓励蜀人养蚕种桑,司马懿更是带头做表率。

在家主动种了桑树八百株。

魏王子曹丕闻之,亦在府内种了八十株桑树,以表达对蜀锦产业的支持。

然后,司马懿又将蜀地织户编为“锦籍”,按技艺分为三等。

上户者,专织贡锦,纹样需经锦官署核准。

中户者,织市售锦,需钤官印方准发卖。

下户者,织粗绸,供民间之用。

又立“锦样库”,收藏各地纹样。

凡新创花式的,需先呈验,核准后方可织造。

这样做的目的,是为了规范织户,严控质量。

换言之,就是为了打造“品牌效应”。

因为蜀锦的巨大利润,理论上讲,并不是蜀人才有的。

因为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核弹,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没有技术门槛的。

只要想,任何国家都能生产蜀锦。

可现实就是,只有历史上的蜀汉吃到了蜀锦带来的福利。

这就是因为品牌效应。

人人都认为只有蜀地产的蜀锦,才是高端产品。

穿魏国、吴国产的,那就是穿伪劣产品。

包括吴人、魏人自己都这样认为。

实事求是的讲,魏人与吴人生产出来的蜀锦,质量上真的就被蜀锦完爆吗?

那肯定不至于。

说到底还是品牌效应在作祟。

司马懿观察到,李翊发展幽州经济时,就曾专门带头穿幽州的毛皮大衣。

渐渐地使得“幽州毳货”开始畅销全国。

这其中,少不了“名人效应”带来的“品牌效应”。

所以打造蜀锦的品牌也很重要。

并且,司马懿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