阶下依旧无声。
“好,既然诸公都无意见。”
“那么依朕看,择日不如撞日。”
“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。”
“公等可有好的人选?”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全都面面相觑。
他们暗想,你们君臣一唱一和,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。
咱们还能选谁?
“陛下,臣举荐李丞相。”
“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,理应担任内阁首相。”
很快,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。
“臣附议!”
“臣附议!”
“……”
支持也好,不支持也好,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。
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,就是要学会站队。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直接认了吧。
刘备缓缓开口,声音不疾不徐。
“内阁首相人选,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:
“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,可举手陈情。”
殿内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。
王朗坐在席上,手指微微颤动,似乎想要抬起,却又僵在半空。
他余光瞥向华歆,华歆却低着头,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“怎么样,有没有?”
刘备再次出声问。
这一次,是直接走下了阶,来到了华歆面前。
华歆额头渗出细汗:
“臣……没有。”
“很好。”
刘备点头,目光移向下一位。
王朗也跟着起身,道一声,“没有。”
于是,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,举手说:
“没有。”
“没有。”
“……”
直到所有大臣都说完没有后,刘备这才语气一转,再次发问道:
“既然无人反对……”
“那么,同意李翊担任内阁首相的,请举手。”
本来,大家都说完没有之后,就是无人反对。
但刘备偏要众人再一次表明支持。
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。
群臣面面相觑,随即一个个站了起来。
“臣同意。”荀攸第一个高声表态。
“臣附议。”徐庶紧随其后。
王朗、华歆、孔融等人也只得再次站起,机械般地重复。
“臣……同意。”
刘备看着这一幕,嘴角微扬:
“看来众卿家意见一致,甚好。”
他转向李翊,对他说道:
“子玉,从今日起,你便是大汉首任内阁首相了。”
李翊深深一揖:
“臣必竭尽全力,不负陛下与诸公厚望。”
从名称也能看出首相与首辅的区别。
首相即“首席宰相”。
一个是“宰”,一个是“辅”,两者的权力大小自是云泥之别。
内阁首相已定,接下来便是九相与左右二相的人选。
刘备重新坐回位置上去,手中竹简展开,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臣。
“左相一职,需沉稳持重,善理政务。”
刘备沉吟片刻,“鲁肃,可堪此任。”
鲁肃出列,拱手一礼,“臣必竭诚辅佐。”
“右相总领军务,需通晓兵略。”
刘备目光移向荀攸,“、公达,朕属意于你。”
荀攸沉稳拜谢:
“臣定不负陛下所托。”
随后,刘备一一宣布:
户相徐庶,掌钱粮赋税,主要负责制定税率。
原来掌财政的大司农,主要负责地方征税。
同时如果要钱,需要先找内阁批条子,然后内阁再拟好方案交给皇帝本人仲裁。
以下群相同上,
刑相陈群,修订律法、监察刑狱。
工相麋竺,统管冶铁、漕运、官营作坊。
礼相简雍,主外交、祭祀。
农相王脩,负责屯田、水利、赈灾。
商相甄尧,调控贸易、货币。
监相贾诩,监察百官,弹劾不法。
学相庞统,掌管太学、典籍修撰。
以上群相,原来官职不变,受内阁职位的,仍然可以兼领原来的朝官职位。
这主要还是因为内阁制刚刚推行,并不完善。
同时,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,都需要加强对其的掌控力。
所以先暂时选了一些听话的心腹老臣上去。
众人纷纷领命,唯有兵相一职,刘备仍在斟酌。
主要很多军事大臣,都已经有军衔了。
兵相跟兵部尚书是不一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