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察举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,需要长时间的积累。
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,之后他会利用内阁,进行他的所有改革。
“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。”
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,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。
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,经历了不知多少。
“既然你想做,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!朕会予你以支持。”
“尽管朕并不清楚,这样做是福是祸。”
“但不论如何,朕都会与你共进退!”
李翊大为感动,俯身下拜。
“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”
“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!”
……
洛阳,未央宫。
殿外寒风凛冽,殿内群臣个个面色凝重。
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,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,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。
李翊立于阶下,神色平静,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。
“陛下!”
王朗须发皆张,率先出列。
“丞相之职,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,岂能另设内阁,使陛下置身于事外?”
“此乃僭越祖宗之法!”
“内阁之制,万不可行。”
刘备尚未开口,华歆已紧随其后,高声道:
“王景兴之言极是!”
“内阁之制闻所未闻,若首相只从内阁当中选,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乎?”
孔融冷笑一声,素来清高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神情。
“李丞相此议,莫不是要学王莽改制,行那‘托古改新’之事?”
话落,殿中顿时一片哗然。
朝中反对内阁的声音不少。
主要分为两派。
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、保皇派。
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,而内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。
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,是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。
因为内阁群相,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。
原本人家管全部,现在只管部分。
他们当然要急眼了。
刘备抬手压下议论,声音沉稳。
“诸卿稍安勿躁。”
他目光扫过众人,“朕何时说过要置身事外?内阁所议之事,朕若不满,自可一纸驳回。”
“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,使政务有其效耳。”
李翊适时上前一步,拱手道:
“陛下明鉴,内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,各司其职。”
“既可避免权臣独大,又能集思广益。”
“至于首相限制——”
他顿了顿,“论功行任,到任致仕,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。”
“荒谬!”孔融出声怒斥。
“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,岂能如商贾般轮换?”
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,荀攸忽然出列,高声道:
“臣以为,李丞相此议甚善!”
众人愕然望去,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,奇谋百出的荀令君,此刻正面带着微笑。
“九卿之权过于集中,易生腐败。”
“今分权九相,相互制衡,正是治国良策。”
徐庶见此,亦迈步上前:
“陛下日理万机,若每事亲裁,恐损龙体。”
“内阁代劳琐务,陛下专注大政,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。”
庞统也持笏出列,跟着附和道:
“正是,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,今日陛下立内阁而分九卿之势。”
“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!”
守旧派脸色铁青。
他们环顾四周,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。
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,此刻正热切地望着李翊,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。
是啊,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。
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,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。
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,实在是太高明了……
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,乃将眉头一皱,顺势说道:
“天下之事,岂不决朕?”
“朕今要为之,公等何有不从?”
“况内阁之事,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。”
“有谁觉得,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?”
殿内顿时鸦雀无声。
谁敢当众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?
同时得罪俩?
见无人再出声反对,刘备便站起身来,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。
“朕意已决,即日设立内阁。”
“公等谁有意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