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1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(6 / 7)

的。

兵部尚书是从大将军与大司马当中拆分出来的。

而兵相的权力又比之尚书多了一些参谋权。

所以,汉朝历史上是没有这种部门单位的。

殿中静默片刻,李翊忽然出列:

“陛下,臣保举一人。”

“哦?”刘备抬眼,“何人?”

“太史慈。”

此言一出,殿中微有骚动。

太史慈,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将,自豫章染瘴归养后,已沉寂多年。

刘备眉头微皱:

“子义病体可痊愈了?”

李翊点头:

“日前他致信于臣,言已康复,愿再效犬马之劳。”

太史慈自从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,在打江南之战打到一半时便回到了徐州养病。

这一养就是四年。

期间,他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中原大战。

并由于病体迟迟未得好转,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与政坛。

直到最近,太史慈的身体完全康复,这才写信给李翊。

表示他想要继续为国家效力。

当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,为了补偿他,李翊便主动向刘备举荐了太史慈。

刘备沉思片刻,缓缓道:

“当年子义镇守豫章,染疾而归,朕一直心有愧疚。”

李翊低声道:

“正因如此,臣以为,当予补偿。”

刘备目光深远,最终颔首:

“好,兵相一职,便由太史慈担任。”

“待朕颁下诏书,征他入朝。”

接下两日,洛阳朝廷一直忙着筹备建立内阁的事宜。

这日,刘备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锦盒。

盒中静静躺着一枚青玉令牌,通体碧透如秋水。

正面浮雕云纹,背面篆刻「协理阴阳」四字。

边缘以金丝嵌出北斗七星之象,正应“天枢”名号。

今日恰好是内阁首相的上任典礼。

刘备亲自出席,他将令牌系于李翊腰间绶带。

李翊垂首抚过玉令,触手生温,隐有金石之韵。

“自今日起,唯内阁首相可佩此青玉令。”

刘备声音朗朗,回荡殿中。

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征。

于是,群臣肃立。

李翊身着首相朝服,腰佩青玉令,立于高台之上,开始了自己的就职演讲。

只见他目光如炬,声震殿宇。

“臣翊,蒙陛下殊遇,委以首相之责,诚惶诚恐,如履薄冰。”

他环视众臣,缓缓道:

“今汉室中兴,然天下未靖。”

“魏寇窃据川蜀,吴逆盘踞江东,此皆国之大患!”

“翊既受此命,必当整饬军政,厉兵秣马,誓复旧疆,重整山河。”

“群臣肃然,皆拱手称是。

李翊继续道:

“然治国之道,非独恃兵戈。”

“上承陛下仁德,下顺黎庶之望。”

“翊在此向陛下,向诸位同僚立誓——”

“凡政令之行,必先察民情。”

“州郡官吏,当以民生为本,若遇灾荒,即刻赈济,不可延误。”

“法度严明,不避权贵。”

“刑狱之事,必依律而行,使民无冤,国无枉法。”

“选贤任能,不看出身。”

“凡有才学,无论寒门士族,皆可擢用。”

当这句话说出口后,众人面色一僵。

刚刚李翊是不是说了一句选贤任能,不看出身?

但众人只是稍一愣神,便将之忽略过去了,没有太放在心上。

因为君主本来就推崇唯才是举。

而汉朝的选官制度,也没有明确规定平民子弟不能为官。

只不过施行的察举制,地方官员会不会推你这个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。

只要察举制度还在,即便是李翊,也不可能改变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分子的现状。

众人如是想道。

最后,李翊高举青玉令,朗声道:

“翊虽不才,愿竭股肱之力。”

“上不负陛下之托,下不负万民之望!”

“若违此誓,天人共戮!”

群臣皆拜,山呼:

“愿随首相,共襄盛举!”

……

待一系列的繁琐礼仪结束后,李翊走出了宫门。

夕阳西沉,余晖染红了未央宫的飞檐。

李翊背着手,静静地站在宫门前的石阶上。

目光越过城墙,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江河。

荀攸和庞统并肩走来,见他出神,便驻足而立。

“相爷所思何事?”庞统笑问。

李翊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