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1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(3 / 7)

会上位,都有野心,都看到了这个希望。

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条心,从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结党营私的现象。

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没人不想上去,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下。

最后能够杀出来的首相,能力肯定也不会差。

这一来一回,皇权得到了巩固。

而相权也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,为国家稳定提供“吃鸡”胜出的优秀人才。

其实,李翊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保护相权。

他现在是独揽大权抓不假,但他之后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,亦或者是被极大的削权。

而内阁制度的确立,便让“首相”这种军政一把抓的人能够长期存在。

那为什么李翊如此维护“相权”呢?

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皇帝加丞相是一种双首制度。

皇帝有继承的天生权力,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。

所以正常情况下,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。

因为上位前,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。

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,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,没有底层经验,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。

同时,皇帝即便胡作非为,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。

而官员稍微犯点错,轻则杀头,重则灭族。

正是这样的制度,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治,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。

遇着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,遇上个杨广、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。

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,齐汉能够走多远。

但他清楚,内阁制度的建立,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。

即便内阁以后也许会腐败,也许会出别的问题。

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着的问题。

但现在来看,他已具有进步意义。

从长远的角度看,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。

至少李翊,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。

“丞相,你可要想清楚了。”

“若施行此般限制,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。”

刘备出声提醒。

毕竟,只要李翊想,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,没有人能替换他。

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,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,以帮助内阁制得以推广实施。

对于皇帝而言,一个权力被分化的“首相”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。

甚至能够维护皇权。

譬如幼主继位,换作从前,你不得不设托孤大臣。

而托孤大臣,基本上都是开盲盒。

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,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。

但通过内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,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。

毕竟千万双眼睛盯着你,你想赖着不走,大伙儿肯定不同意。

“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,设下内阁群相制后,正是臣固请之愿也。”

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。

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。

你能证明自己,那内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。

“……子玉,适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。”

“莫非除内阁群相以外,还有其他成员?”

“是。”

李翊点了点头,“通过在内阁中设置阁员,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内阁权力被一人攫取。”

阁员就是内阁群相的后备役。

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,还是阁员制也罢,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。

让大家产生我有机会,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。

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,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,去抢新的蛋糕。

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,那众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。

“那内阁成员如何选出呢?”

“暂时不选。”

李翊指出,“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内阁制,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将之进一步完善。”

李翊现在的内阁制度,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。

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,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。

他想的是,应该先把内阁制度推行出来。

之后再慢慢将之完善。

比如阁员制,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?

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。

而官员后备役,都是通过举孝廉产生。

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于世家大族的,通过它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豪族。

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。

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,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。

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,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