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0章 设立内阁,群相并治(5 / 7)

具体是哪里不对,刘备又暂时说不上来。

因为李翊刚刚提出的,正是三权分立。

户相掌握了立法权与司法权,而大司农则只拥有行政权。

三权虽然分工不同,但立法权是根本依据。

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均需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。

也就是说,李翊的提案让内阁掌握了最为重要的立法权。

古代并没有明确的三权分立概念,所以刘备想不明白其中关节很正常。

但是,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。

他也注意到了李翊这项提案中有一个巨大的问题。

那就是内阁制度,暗藏削弱皇权的冷箭!

正常来说,税率通常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来制定。

亦或者由皇帝授权给中央机构,让他们来颁布执行。

可李翊适才的提案中,似乎完全没有提到刘备。

等于是间接剥夺了皇帝本人的立法权。

当然,

刘备具体不理解立法、司法这些概念,但他清楚内阁会分走自己的权力。

按照李翊的逻辑,如果税率是由户相决定。

那其他部门的所有规章制度,岂非都是由内阁来决定?

如此一来,内阁岂非是凌驾于皇权之上了?

“诚如卿之所言,大司农负责征税,户相负责制定税率。”

“那期间,朕为之何?”

刘备眉头皱起,问出了当中最为关键的问题。

因为李翊的这项提案,怎么看都像是在架空皇帝。

刘备必须得问个清楚。

“陛下,臣知道您在担心什么。”

“但请陛下放心,臣之所为,绝非是为了一己私欲。”

“而是为了汉室江山社稷着想。”

“内阁不仅要保汉朝子民,也会为刘氏皇帝世代效忠。”

“如何效忠?”

刘备沉声问,“卿之人品,朕信得过,可后来首相如何保证对皇室的忠诚?”

“后来首相又如何与朕的子孙,建立你我之间鱼水般的信任?”

这便是刘备与李翊的特殊感情纽带。

即便两人之间的矛盾,已经上升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了。

但刘备依然愿意耐下性子,给李翊一个解释的机会。

“只要历代皇帝能够掌控内阁,便掌握了国家大权。”

“如此,内阁便能世世代代为刘氏与汉室效力了。”

要同时保证内阁服务于皇家与天下子民,李翊做到这个地步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了。

他设计的这套「内阁群相制」,本质上是双轨并行体系。

内阁负责实际的行政决策,而传统朝官仍保留名义职权。

形成“内阁理实,朝官守虚”的格局。

到这里,也不难看出李翊搞得并非是历史上明朝的内阁制度。

明朝的内阁也好,清朝的军机处也好,本质上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。

两者的产生,其实都源于君主权力不断扩大,然后和相权争权的博弈过程。

从汉代开始,皇帝就在不断加强自身权力。

比如用三公来取代丞相,分化他的权力。

刘备恢复丞相位,本质上是为了补偿李翊,勉励他多年的劳苦功高。

但将来李翊死后,刘备不认为后来者还有机会当丞相。

至少丞相的权力会被大削的。

因为在他看来,后世的君主很难像他一样,如此信任自己的手下。

刘备知道这一点,李翊也知道这一点。

所以李翊必须趁着自己还在,趁着自己的威望正高,趁着刘备这个君主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信任——

把内阁搞出来。

李翊不反对加强中央集权,但他反对加强皇权。

因为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,就是国家的运转太依赖于君主个人的贤明程度了。

遇上个明君还好,可要遇上个昏君、暴君、甚至是爱折腾的君主。

什么事都只是他脑袋一热,直接就拍板决定了。

那受苦的终究是老百姓、终究是皇朝子孙。

因为国家大事,全都系于了君主的一句话。

如司马衷之辈,能喊出:“何不食肉糜?”之类的话来。

要是文武百官、底层百姓摊上这样的君主,该怎么办?

所以李翊必须趁着自己身体还好,设置内阁。

他清楚,除了自己,再没有人有机会搞出内阁了。

李翊的内阁制度确实是偏西化的,但又不完全西式化。

英式的内阁是议会至上,完全架空了皇帝。

而明朝内阁则是皇帝至上,是加强皇权的工具。

李翊的内阁自然不是奔着加强皇权去的,那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。

但他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