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0章 设立内阁,群相并治(4 / 7)

晨光微熹,君臣二人一同转入未央宫偏殿。

侍从们鱼贯而入,将热气腾腾的早膳摆上案几。

粟米粥、腌菘菜、新蒸的黍糕,还有一碟城南老铺刚出炉的胡饼,香气四溢。

刘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笑道:

“丞相啊,若非卿来,朕竟未察觉天已亮了。”

李翊接过侍从递来的热巾,拭了拭手。

“陛下勤政,竟至通宵达旦。”

“料天下百姓,一定会感念陛下之勤勉。”

“丞相不也是风尘仆仆而来么?”

刘备夹起一块黍糕,“连爱卿都宵衣旰食,朕又岂敢松散懈怠?”

两人对坐而食,先聊了些家常。

李翊说起自家幼子李安昨日背《论语》时闹出的笑话,刘备听得哈哈大笑,眉间郁色渐消。

但转念又一想,李安那孩子他要没记错的话,好像才五岁吧?

五岁就让他背《论语》,看来李翊抓教育抓得很紧。

看来,他也不能放松永儿和理儿的功课了!

待早膳用罢,侍从撤下食案,李翊方敛容说回正事道:

“陛下彻夜批阅奏章,为国事操劳憔悴,臣心实难安也。”

刘备摆了摆手,道:

“无妨,朕早晚会习惯的。”

“似如此这般,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。”

“若陛下愿意——”李翊轻叩案几,身子轻轻前倾,“臣愿代为分忧。”

刘备一愣,问:

“丞相已是位极人臣,尚要处理全国军政,每日亦是操劳至半夜。”

“如何再替朕分忧?”

李翊微微一笑:

“臣斗胆提议——陛下可新设一衙署。”

“什么衙署?”

“内阁。”

“内阁?”

刘备眉头皱起,沉声问:

“何谓内阁?”

“内者,禁中也;阁者,藏书之所也。”

李翊有条不紊地向刘备解释。

“设立内阁,分置群相,如此便能使繁杂的国家事务——”

“庖丁解牛,恢恢乎游刃有余。”

备眼中精光一闪:

“这不就是尚书台的变种?”

“非也。”李翊摇头。

“尚书台乃外朝机构,内阁独立于朝中。”

晨光穿过窗棂,照在刘备骤然明亮的眼眸上,他沉声问道:

“丞相可为朕道其详来。”

“内阁设置群相,以首相为领导。”

“分置左相、右相辅政。”

“然后于左相、右相之下,设置九相。”

“分为户相、兵相、刑相、工相、礼相、农相、商相、监相、学相,共九人。”

嘶……

刘备摸了摸自己的下巴,仔细思考李翊这项提案。

“听爱卿所言,此岂非与三公九卿类似?”

“只是换了个称谓?”

虽然刘备对李翊提到的什么兵相、户相、礼相这些新兴概念感到陌生,但当了统治者这么多年。

大致也能理解这几相的概念。

这不就是三公九卿换了个名称吗?

虽然具体的职能范围可能有偏差,但绝对是大同小异。

可既然如此,又何必多此一举,搞个内阁出来呢?

李翊也知道刘备不能理解,事实上他要搞得内阁,就不是本时代人能够理解的。

于是,便耐心地,深入浅出地为刘备解释:

“陛下误会了,臣非是要取代原来的三公九卿、四方将军。”

“正如臣适才所言,内阁他独立于朝中,与众公卿无干。”

讲到这里,刘备也察觉到了一丝古怪。

李翊的内阁明显是要和九卿争权的,如果独立出去,具体权力该怎么分?

“爱卿可为朕详细言之。”

“譬如这户相一职,他主掌全国的户籍、赋税、钱粮调度,审计官府开支等职能。”

刘备连忙打岔道:

“若户相为此,令大司农何为?”

大司农其实干的就是户部尚书的活。

按李翊这个意思,你内阁户相掌管了财权,那我大司农干什么?

如果是户相平替大司农,又何必留下这个虚职当摆设?

这岂不是白白浪费政治资源吗?

两个岗位明显是有职能冲突的。

李翊当即开口解释:

“地方赋税仍然由大司农负责征收。”

“而内阁户相只负责制定税率、审计开支。”

“待章程定下之后,由大司农负责执行便可了。”

刘备点了点头,如此一来大司农与户相的职能确实是不冲突了。

但仍然觉得有些地方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