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6章 高祖盟誓,非刘不王,臣不敢为此破(5 / 7)

备这句话,对外释放了两个信息。

第一,他要给李翊封公。

李翊毕竟已经是县侯了,已经是封无可封。

封王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,封公相对问题就会小很多。

这是目前刘备能想到的,唯一的两全之策了。

既能安抚手下人,不薄待功臣。

也能够最大程度减小,将来可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。

第二,刘备刻意强调说他要破此先例。

言外之意,自然是不承认曹操称魏公是合法的。

这是一个立场原则。

同时,也能体现刘备他对手下人的重视。

这一次,李翊不再拒绝。

因为他心里清楚,此前拒绝接受王位只是让功臣们感到失望。

如果说他再拒绝公爵之位,那就是彻底使功臣们寒心了。

刘备手下,受县侯者不在少数。

很多人都已经再难获取更高位置。

你李翊不能光顾着自己吃饱,不给底下人剩口汤喝啊!

刘备目光灼灼,在众人的注视下,正式宣布:

“朕在此,封李翊为护国公!”

“赐冕服九旒,金印紫绶,享九锡。”

“赐入朝不趋,赞拜不名、剑履上殿之权。”

殿上又是一片哗然。

一般来说,封公都是根据封地来命名的。

刘备却再次破例创新,以“护国”二字为李翊公爵命名。

“护国”二字强调“捍卫汉室”,契合刘备政权的合法性。

同时,

李翊作为军功领袖,需要超然爵位来平衡各大派系。

所以李翊的公爵之位,也是最特殊的。

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,而以政治寓意命名的公爵之位。

“臣谢恩!”

李翊纳头谢恩,向刘备道谢。

刘备扶李翊起身。

公爵之位既然确定,那封地食邑自然也该确定了。

至于给李翊哪块封地,又要赐多少食邑呢?

刘备望着李翊的眼睛,正色说道:

“当年张子房辅佐高祖,运筹帷幄,建立汉朝。”

“高祖在封赏功臣之时,对张良言道——”

“许君自择齐地三万户。”

“朕常说,君乃朕之张良,却又不止张良。”

“朕便用高祖当年之语许卿。”

“君亦可自择齐地三万户!”

西汉建立,在所有人封侯的时候。

只有两个人让刘邦站起来,专门为他说话。

其中一人便是张良。

而刘邦的原话正是,“自择齐地三万户。”

意思就是子房你自己随便挑,到齐国那个土地上,你自己挑选三万户出来当你的封地。

这可不得了。

须知,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侯就是万户侯。

但刘邦许给张良的还不是一般的万户侯,是三万户侯。

刘邦不仅张口就是三万户,而且是自择齐地。

因为齐国是当时最肥沃的土地,可见刘邦当时对张良有多好。

但刘备此刻的许诺,比之当年高祖刘邦还要豪迈许多。

因为刘邦让张良“自择齐地”,那就是在齐国境内选封地。

但人尽皆知的是,刘备在称帝之前就是齐王。

他的封国就是齐国。

也就是说,

直到刘备称帝的前一天起,齐国是指整个刘备所统辖范围之内的“大汉疆域”!

同样是“自择齐地”,这话从刘备口中喊出来就更显豪气纵横了。

并且刘备除了致敬高祖以外,

也是想向所有人强调,如今整个齐汉江山,是他跟李翊一起打下来的。

所以所有人中,只有李翊一人有资格“自择齐地”。

这也是刘备对李翊未能封王的内疚与补偿。

毕竟刘备心里也清楚,以李翊的功绩是完全够资格封王的。

但“王”之所以为王,不在于王本身,而在于封王之人。

就比如刘封虽然也是王,但没人会拿他当一回事。

因为刘封根本没有实权。

可像李翊、陈登这种手中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,他们一旦得了“王位”。

那就会给新生的齐汉政权,埋下一颗巨大的隐雷。

是人成就“王位”,而不是“王位”成就人。

李翊的权力太大,人脉太广。

开了这个口子,无穷无尽的祸患便要来了。

李翊只为报“一饭之恩”,在刘备手下十八年。

总是兢兢业业,为大局着想,一直在牺牲自己。

就如那前几年的下江南事件,刘备明知是在牺牲李翊。

但李翊还是义无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