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万岁,独俺哥哥喊不得(4 / 6)

光武中兴,亦是从‘萧王’起步。”

“今主公上承汉室正统,下顺黎民期盼,处中国以临万邦。”

“进位之事,实乃水到渠成。”

既然气氛都渲染到这个地步了,李翊干脆直接挑明了看看刘备的态度如何。

毕竟此次中原大战的政治目的,就是这个。

如果刘备正主没有这个想法,那折腾的就是手下人了。

“好你个李子玉。”

刘备忽然展颜,“何时也学会劝进这套了?”

“臣只不是道出三军心声罢了。”

李翊遥指正在打扫战场的士卒,“这些将士甘愿效死,不仅为讨伐国贼,更为追随明主。”

“若王上一味谦退,反倒会寒了将士们的心。”

就在这时,张飞也策马走来。

他遥遥听见李翊与刘备之间的谈话,当即翻身下马。

大大咧咧地说道:

“兄长忒也谦让了!”

“左不过就是一个号子。”

“这皇帝老子喊得,独兄长喊不得乎?”

“益德,休得胡言!”

面对张飞,刘备就没那么多好脸色给他看了,非常严厉地训斥他。

张飞轻哼一声:

“俺之所言,句句是实,此乃民心所向也。”

“依俺之见,今我师兵发陈都,若得以奉迎天子。”

“当使小君禅位可矣!”

“岂不闻圣人有言:‘德不配位,民不归心者,岂得为天子耶?’”

“今兄长为万民所仰,此即真命之主也!”

刘备听了,哭笑不得。

“益德,我让你多读书。”

“你读的书都是这些?”

哈哈哈……

众人闻言,全都笑了。

笑罢,刘备沉默良久,忽见一老卒跪地痛哭,怀中抱着战死同袍的遗物。

他长叹一声:

“若登高位能早定天下,使百姓免于战乱……”

“也罢,待解陈都之围后再议。”

李翊会意一笑,不再多言。

暮色中,但见刘备的背影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挺拔。

远处“齐王万岁”的呼声此起彼伏,与哀伤的招魂幡一道,在血色残阳中飘荡。

……

夜色沉沉,陈都魏军大帐内烛火摇曳。

夏侯惇独目赤红,甲胄未卸便急召众将议事。

帐中诸将或坐或立,面上皆带战火烟尘。

“首战不利,非战之罪也!”

曹洪拍案而起,震得案上令箭哗啦作响。

“齐军不过是突袭侥幸得手,若整军再战,必雪前耻!”

曹洪这道发言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都意义重大。

因为这段话是间接地帮战败将领们进行了开脱。

见此,帐下偏将纷纷出言附和:

“正是,正是,我军尚未适应敌军战法!”

“若列堂堂之阵,岂会败于刘备?”

满宠却捋须摇头:

“今士气已堕,如强弩之末。”

“当深沟高垒,待后续汝南大军来援……”

汝南是曹仁的地盘,那里是他的管辖范围。

众人的目光下意识落在他身上,因为现在就汝南军区的士兵还没有到陈都来会合了。

但曹仁也有理由说的,

他不在汝南留下重兵,如何防备诸葛亮的荆州军,陈登的淮南军?

“汝南路远,缓不济急。”

曹仁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掷于案上,沉声说道:

“现在更棘手的是——陈地现有兵力,已折损三成有余!”

帐中霎时寂静,三成的折损,对一支军队而言无意是巨大打击。

而对一支以征兵制为主的军队而言,那就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了。

毕竟曹魏是通过爆兵的方式,才能筹集出碾压齐军数量的军队。

一旦正卒大规模折损,是没办法第一时间快速补员的。

因为要防止兵变,他们只能将抓上来的壮丁,切割得十分零散,到各个部曲中去。

所以补员速度,是远不及齐国这种募兵制速度快的。

烛火噼啪声中,曹仁指着竹简,阐明现在问题的严重性:

“为防新征壮丁哗变,按我大魏新制,各营兵员皆分散屯驻。”

“如今战损兵卒,短时间内,无处抽调补员!”

曹洪脾气火爆,顿时拍案而起,大喝:

“早说过这‘分兵制’弊大于利!”

他双目扫过众将,“当年在兖州时,就地募兵何等痛快?”

“如今层层上报,等批文下来,刘备早打进城了!”

满宠出声反驳道:

“若不如此分兵,以我军强征壮士之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