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4章 卧龙战略:四路集团军,给曹操来个(5 / 5)

对外,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,再不发动中原之战。

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,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。

对内,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,尤其是他的荆州。

事实上,刘备除了全力备战,准备粮秣以外。

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。

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,可不想猴子掰玉米,掰一个丢一个。

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。

下半段,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。

写道——

“亮已备三年粮秣,屯于江陵,更用李相之‘木牛流马’百辆以济转运。”

“谚云: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。”

“今曹操新得蜀地,民心未附,若待其经营巴蜀,诚为大患。”

“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,正分兵镇抚之际。”

“臣筹画三年,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。”

“北路军,便命李相出河北兵,自壶关南下,取河内、攻雒阳。”

“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,绝非其敌,并不难取。”

“东路军,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,溯淮西进,夺谯郡、控颍川。”

“元龙乃湖海之士,豪气贯云,曹仁非其敌手。”

“南路军,臣当亲督荆州精锐,出襄阳、破新野,直指宛城。”

“如此三路齐发,曹操首尾必难顾。”

“至于中路军,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,自下邳西进,会诸侯于陈留。”

“届时四路合围,中原可一鼓而下!”

“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,今王上拥六州之众,万不可失此良机。”

“临表神驰,伏乞圣断。”

“建安十四年春,臣亮谨呈。”

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,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。

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,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。

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。

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。

一般来讲,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,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。

你就是华夏共主。

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。

基于此,诸葛亮提出了“四个集团军”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。

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,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。

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,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,给曹操来个包饺子。

中原之地,便可一鼓而下了。

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,各阵营打仗,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。

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,混战也变少了。

随着政权的稳定,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。

他们稳定根基之后,便有了政治追求。

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、政治、外交博弈了。

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,我打你一下,抢一波就走。

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,等着你来抢回去。

不会这样。

当政权稳定之后,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。

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,然后追求一战获胜。

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,此次出战的目的,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。

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,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。

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,效率也是极低的。

所以要打,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。

按照诸葛亮的统计,四路集团军,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。

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
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,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。

兼之是大国之战,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。

其中的难点,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。

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,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。

历史上的赤壁之战,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,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。

也就是说,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。

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!

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、且骇人的。

需要长时间的准备。

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,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。

可既然时不我待,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。

……

https://u。手机版:https://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