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4章 卧龙战略:四路集团军,给曹操来个(4 / 5)

诸葛亮,将他们父子赶出去。

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。

“善!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,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。”

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,回到衙署,正准备提笔,向刘备说明此事。

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,高呼:

“贺喜都督!”

诸葛亮眉头皱起,问,“我何喜之有?”

“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。”

马谡取出一封竹帛,一个木匣,面泛红光,跪呈给诸葛亮。

诸葛亮览之,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。

旁附刘备亲笔:

“琦侄病笃,辞印养疴。”

“荆州重地,非孔明不可镇之。”

原来刘琦此前病重,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。

但实在是熬不住了,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,申请去往下邳养病。

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,主治医生还是华佗。

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,跑去了那里。

历史上的刘琦,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。

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,暂时保住了小命,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。

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,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。

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,

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,还可以重新换人,来得及。

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,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,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。

政绩卓越,自然通过了考核。

窗外忽起春风,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。

马谡再拜: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!”

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,凝视壁上的《隆中对》画卷。

画中刘备纶巾布衣,正对李翊长揖及地。

李翊则是青衫磊落,手指案上舆图。

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,礼贤下士,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。

最终,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,选择了出山辅佐。

当然了,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,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。

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,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。

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,挂在衙署的墙壁上,时时勉励自己。

“幼常,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,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?”

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,出声问道。

“……呃,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?”

“噗。”

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,“此乃李相谦辞,汝如何当的真?”

“李相出山之时,山河黎庶,悉毁兵灾。”

“良知仁善,皆没战祸。”

“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,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,救苍生于水火。”

“此亮平生所敬者也。”

讲到这儿,诸葛亮眼眸流转,手掌轻抚荆州大印。

“受此印,非为爵禄。”

“但求寰宇清平,黎庶得息肩之日耳。”

“倘后世百姓,在提及李相之时,偶言亮之为民。”

“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。”

“……使君。”

马谡心中一动,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,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。

“时机已到。”

“什么时机?”

诸葛亮没有回答,而是回到座上,提笔开始写谏章。

然后将之交给马谡,语重心长地说道:

“幼常,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,替我呈报齐王。”

“喏。”

马谡躬身领命,将谏章交给来使,请他转交给刘备。

使者领命,星夜兼程赶回下邳,呈上诸葛亮谏疏。

其书略曰:

“臣亮顿首再拜,谨呈王上:”

“秋露既降,江汉澄清。”

“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,刘璋父子栖我荆襄,此诚天赐良机也!”

“臣观天下之势,河北诸州,兵精粮足。”

“淮南之地,水军已成。”

“荆襄九郡,局势已定,不复为忧。”

“至于边关,平、并二州,有马超、吕布镇守,胡虏必难为患。”

“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,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,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。”

“故江东风烟,亦暂得止息。”

“昔王上忧荆州未附,今亮敢以性命作保——南郡无缺,江陵固若金汤。”

“刘景升旧时臣子,亦纷纷归心,必不滋事。”

上半段,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。

无论是对外的分析,还是对内的分析,都向刘备讲清楚了。